第九百五十七章 人才培養之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阮安只有二十出頭,長得並不俊秀,而是相貌普通,略矮一些,身子骨倒是精幹。
「起身吧。」
朱允炆對行禮的阮安說。
阮安起身,站得很直,目光穩定且堅毅。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對阮安說:「萬海平等人向朕舉薦你,說你有才能、智慧。現在給你一個機會,說說蒸汽機如何驅動大寶船。」
阮安看了看萬海平等人,萬海平報以微笑,示意不要緊張。
大寶船不同於大福船,大福船載重有限,體量有限,而大寶船則是龐然大物,載重量與體量遠遠超出大福船,以目前有限的蒸汽機動力,驅動一個沒多少貨物的大福船都沒多少速度,想要實現大寶船的驅動並實現可觀的速度,並不容易。
阮安面對威嚴的朱允炆,鎮定地回答:「用蒸汽機驅動大寶船,目前來看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我個人認為,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路,製造出大型蒸汽機,讓一臺蒸汽機可以提供更大的動能;第二條路,在大寶船上同時配置三至五臺蒸汽機,一起發力,配合行進。」
朱允炆點了點頭,以當下蒸汽機的技術來說,這是最好的兩條路了,眼前的阮安確實有才能,也有見地,是可用之人。
「看得出來,萬海平很是信任你,告訴了你不少蒸汽機的事。既然如此,那就不要辜負了他的信任,好好地幹下去吧。你的家人,朕會安排人請至京師。同為大明子民,願你們為國事盡心。」
朱允炆嚴肅地說。
阮安很是激動,行禮感謝。
這意味著奴隸的身份被解除了,日後自己也是一個大明子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匠人。安南已經成了過去,無法回去的過去,但自己的親人還在,他們可以來這裡,自己將用雙手,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
「但凡人才,當盡其用,不拘其出身,不考其過去,只要心性純善,願為大明效力,無論他是鄉野白丁,還是奴隸之身,都應破格使用,加以優待。」
朱允炆清楚人才對科技的重要性。
大明科技能走多遠,站多高,不是靠一個單純帝王的引導,而是靠無數的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可現在大明的科技之路剛剛起步,人才力量十分薄弱,薄弱到甚至無法建立起來最粗糙的初級工業體系。
人才的積累它不是雨後春筍,說冒出來就冒出來了,它需要時間,需要積累。革新教育這才五六年,第一批人才大部分又成為了一批教師,開始培養更多的人才。
量到一定程度,質變才會到來。
無論朱允炆想還是不想,願還是不願,人才之路都是漫長且必須等待的事,這種事急也急不來。
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這是朱允炆交給國子監的主要任務。
在醫學、工程機械學、數學、儒學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農學院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什麼土壤土質適合什麼農作物,澆灌最佳的時機,增加授粉的問題,耕作農具的革新,自然肥料的應用,鹽鹼地改良,都取得了經驗積累與一定突破。
特別是大規模溫室的鋪設,為京師供應了大量的反季節蔬菜,不僅滿足了宮廷所需,還走上了權貴、富紳家中,成了農學院「發財致富」,取得經費的不二法門。
與此同時,二炮局創造性地引入了蒸汽機,將其應用於鍛造領域,製造出了鍛數更多、更為強大的兵器,甚至連火炮鍛造也得到質得提升,優良率大幅增加。
兵仗局見狀,也將蒸汽機引入到兵器、盔甲的鍛造之中,就連寶源局,製造寶鈔的機構,也開始接觸工程機械院,商談蒸汽機購置之事……
為了彰顯對人才的重視,為了激勵科研發明
,朱允炆動用內庫,一次性獎勵出去三萬兩錢鈔,公輸巧摘走了最高科技獎,足足五千兩錢鈔。
建文七年初的朝政並沒有多少變化,和往年差不多,御史開罵,告這個的黑狀,寫那個的黑材料,吵吵鬧鬧的日子又開始了。
進入正軌的朝廷實在是沒多少事可以做,朱允炆就算是不上朝,躲後宮里弄點丹藥,朝廷也一樣可以運轉。
朱允炆開始有些理解那些一開始還有些作為,後來突然不想幹活的皇帝了,原因很簡單,它無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