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 給了一條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西域路途遙遠,道路難行,軍需供應是一個極大的難題,想要從關內運糧到委魯母,一次大規模的運輸,不亞於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
百姓最大的任務是種田,生娃,過好日子,五月去修河道,九月去送糧食,這種事偶爾一次還行,年年如此,擱誰誰也受不住。
可西域又必須駐軍。
朱允炆看著沙盤,如此廣袤的西域,留下八萬五千名軍士,實在是算不了多。
衛所與衛所之間,近的隔座山,有三百多里,遠的隔著沙海,一兩千裡,你能說衛所設定密集了?
“就按照燕王的方略辦吧。”
朱允炆凝重地說。
鬱新有些著急,連忙提醒:“山西、陝西、四川等地怕很難維持糧食運輸,百姓也已疲憊,若再行徵調,又會傷民,到時民變……”
鐵鉉雖然支援朱棣的方略,但考慮後勤供應與民生問題,還是進言道:“皇上,臣以為眼下西域初定,必不會有多少動亂,不妨少設定一些衛所,待兩年之後,再增加衛所,如此,即可以緩解眼下的後勤壓力,也可完成最初的佈置。”
朱允炆搖頭,對鐵鉉說:“以退為進,在西域是不合適的。正因為是西域初定,朝廷才需要設定更多的衛所,威懾宵小與亂民。若留下空白太大,沒有衛所作為屏障或依託,朝廷官員如何深入西域,如何治理西域?何況還需要從衛所之中抽調一部分人充入縣、府衛兵。”
“可是……”
鐵鉉擔心糧草供應。
朱允炆擺了擺手,對鐵鉉、鬱新等人說:“糧草問題,就交給夏元吉去解決吧,告訴他,朝廷準備重開絲綢之路了。”
解縉、鬱新、楊士奇等人眼前一亮,鐵鉉略一沉思,連連點頭,梅殷有些茫然,看著不再反對的鐵鉉、鬱新,這算什麼,開絲綢之路就能讓夏元吉弄來糧食?
夏元吉最近有點忙,一直都在戶部核對賬目,雖說具體的厘算不需要他親自動手,有一批戶部的“數學”精英完成,但賬目問題馬虎不得,一個數字錯了,都可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楊士奇走到夏元吉面前時,夏元吉依舊低著頭在看賬冊,聽到腳步聲還以為是戶部官員,開口道:“這青州府的賬冊為何會前後矛盾,建文五年上報人口是九十八萬,今年年中上報人口是一百萬,而到了年底,竟成了九十四萬?去查查最初的文書,哪裡出了紕漏,若是青州府報錯了,讓他們務必調查清楚,說明緣由,再作彙報。”
卓敬想要提醒夏元吉,楊士奇卻笑著接過了賬冊,答道:“半年時間憑空少了六萬人,這種詭異的賬冊也能做得出來?青州府,黃子澄在青州做事是不是太不用心了。”
夏元吉聽出了楊士奇的聲音,抬起頭來,起身行禮:“原是楊閣到了,失禮失禮。”
楊士奇將賬冊交給卓敬:“剛剛夏尚書的吩咐聽到了吧,去差人查個清楚。”
“好,兩位先談著。”
卓敬拿走賬冊,轉身離去。
楊士奇對有些消瘦的夏元吉說:“當大明的管家,可不容易吧。”
夏元吉安排楊士奇落座飲茶,而後說:“還能如何,為君分憂,苦中作樂吧。”
楊士奇深知夏元吉的苦,建文皇帝這六年時間中,哪一樣革新不壓在戶部頭上,無論是軍策、民策還是商策,都繞不開戶部,何況還有一大堆工程事,徵安南、徵西域這種滅國級的戰事,到處都需要花錢。
也幸是夏元吉管理戶部有方,調配得當,加之洪武時期打下的基礎,建文新政的生機,這才有了今日朝廷堅挺執行,不至於出現鉅額虧空。
可這其中夏元吉的辛苦與付出,是很難與外人說道的。
“我來這裡,只是想告訴你,皇上已經同意了燕王在西域設定的衛所方略。”
楊士奇盯著夏元吉。
夏元吉很是平靜地接受了這個結果,只是感嘆了句:“我想辦法。”
楊士奇很是敬佩夏元吉,他預判過,朝廷需要西域,必然駐軍,那麼大一片土地,沒個八萬、十萬軍士駐守可以說是處處不設防,在這種情況下,朱允炆必然會同意。
既然反對不了,再糾結反對就沒意義了,只能是創造條件,解決糧草供應問題。不糾結,選擇直接面對問題,這就是夏元吉的果決。
正是他這種不拖泥帶水的性格,讓他做事幹練而高效。
楊士奇拉住了想要離開的夏元吉,繼續說:“皇上知道你難,給了一條路。”
夏元吉看著楊士奇,問道:“什麼路可以解決八萬大軍的糧草?”
楊士奇慢條斯理地喝著茶,平和地說:“辦得好了,說不得真能解決。”
“說吧,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忙。”
夏元吉與楊士奇私交不錯,說話也相當隨意。
楊士奇哈哈笑了,直言:“絲綢之路。”
夏元吉錯愕地看著楊士奇,轉而恍然,點頭說:“還真是給了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