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章 西域設定問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七尺之軀,當埋中國之土地!西域故地,白衣青冢盡忠烈……我等願入西域,不勞辛苦,不辭萬里……但日月旗所在之地,應有我華夏官員鏗鏘之聲……”
一片《西域為王土,為臣解君憂》的奏摺,傳遍朝堂,如果只是簡單的表達也就罷了,可週忱等人畢竟年輕氣盛,在末尾加了一些惹人的話:
“各位好手寫華章,我去西域一杆槍,袞袞諸公不願往,十萬軍士戍邊崗……”
直接開罵滿朝文武,這種事也就國子監的人敢幹得出來,就連都察院的御史也沒這麼生猛。
周忱、黃本固等人根本不介意,得罪你們又如何,現在我們都要去西域了,八千多里之外,你還能跑過來咬我們不成?
告黑狀?
呵,前提是你先去西域,待在京師就想告西域的黑狀,是不是太假了,情況你都不瞭解,怎麼寫黑材料。
至於隱忍不發,十年之後再說,那是十年之後的事,到時候朝廷換了多少人了,記仇的在不在都很難說,即使在,那也沒關係,回來之後都是有大功勞的,西域都對付了,還怕對付不了你?
朱允炆看著一個個官員,他們有人慚愧,但不少人都是憤怒,可憤怒什麼,被正常人罵了不應該先想想為啥捱罵嗎?
一群群只顧著自己的官位,享受,根本就不願意為朝廷出苦力的傢伙,有什麼資格在這裡站著?
朱允炆拿出了一份名單:“有人官員說,他們年紀太大,走不了遠路,朕仔細想想也是,朝廷不能總用人,沒有半點體恤,朕昨晚很是體恤地批了他們的致仕文書……”
“致仕文書?”
幾個年紀大點的瞪大眼,這玩意是哪裡冒出來的,自己可沒寫過啊,是誰代筆的?
哦,看這字跡,好像是皇上代筆啊。
那,這……
“還有一些官員身體不好,總是生病,朕尋思著給他們放一年假,好好將養身體,至於這半年期間,具體事宜由副手負責吧。誰說扣俸祿?朕是那樣的人嗎?他們身體都不好了,怎麼能扣俸祿,就回去休息,俸祿照發。”
被點了名的官員苦著臉,朱允炆看似沒有懲罰,反而是寬慰。可問題是,人走茶涼啊。
在朝廷辦事,必須有根基,穩定,這邊混了幾年好不容易從員外郎爬到郎中了,你告訴我現在回去休息,我還要不要給侍郎、給尚書給下手,要不要混臉熟,要不要得到提拔了?
給人接手一年班,人家員外郎幹得出色了,自己回來說不得還是個員外郎。俸祿不重要,官途啊,很可能就因為這一年徹底沒了晉升的希望……
朱允炆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一批官員,對確實不便去西域、有困難去西域的官員並沒有處置。國子監監生的加入,讓朱允炆擁有了更好的選擇,那就是:
你們去不去,不去的話,朕去國子監喊一嗓子。
別小看這一嗓子,一旦喊慣了,朝廷中諸多官員都將會受到衝擊,原因很簡單,官員的數量雖然不是定數,但基本上是在一個區間內穩定的,有人加入了,自然就需要有人出去。加入的人是國子監,那出去的人是……
最棘手的人選問題解決了。
朱允炆選擇的西域第一任布政使是一直以來都十分被重要的山西巡撫茹瑺,選擇他去西域,實在是因為沒有誰比他再合適不過了。
西域面積太大,用一個布政使來管理民生,必須是朝廷重臣,不從內閣出人,也必須從尚書、侍郎中出。
茹瑺的優勢一如他成為山西巡撫時的優勢一樣,加上他現在不需要繼續留在山西辦事了,也不需要返回京師,直接去西域上任也好。
對於茹瑺,朱允炆多少有些愧疚,這就是自己的一個救火大隊長啊。可沒辦法,有本事的還年輕,主政一方尚欠缺經驗。
至於兵部侍郎劉儁,等他回來,讓他再去西域吧,充當茹瑺的副手。
布政使司的問題已初步得到解決,朱允炆傳喚解縉、楊士奇、鬱新、梅殷、鐵鉉、楊溥等人,商議西域都指揮史司的設定問題。
都指揮史司,就都司,控制西域的軍事機構。
朱允炆很清楚,西域能不能長治久安,關鍵在於當地百姓能不能歸心。
考慮到現在西域的人種成分比較複雜,即有當地回回人,也有來自中亞的商人,還有一部分蒙古人,還有一些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又紮根在西域的人。加上那裡的人信仰安拉的比較多,時不時會冒出來幾個人充當安拉的化身,拿一本破書忽悠一批人鬧事,朝廷若只一味苛求民心歸順,就太過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