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 給了一條路(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不是,就是一條路嘛。
絲綢之路,是解決軍士糧草的出路,換言之,朝廷這是想要在西域大搞東西貿易,連通西方諸國,重現漢唐時的絲路風采。
而絲綢之路的主體,是商人。
既然商人要進入西域,那朝廷完全可以藉此運作,換取商人運糧,以保障西域軍士糧食安全。至於運作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比如減稅、降稅,甚至是可以下令,攜帶貨物中必須有幾成是糧食。
楊士奇起身:“我就不多打擾你了,具體如何你比我更清楚,早先聽聞訊息,沈一元宴請了常百業,想來也是在商議西域生意的事。”
“這群商人,鼻子比我們更靈敏?”
夏元吉有些鬱悶。
楊士奇不得不承認,內閣與六部主要官員在面對西域問題時,最先考慮的是政治利益,而商人最先考慮的是金錢利益,出發點完全不一樣,嗅覺與感知也完全不同。
聽說沈一元早在昌都剌大捷之後的第二天就拜會了遼王等三王,想來是第一時間就將目光盯向了西域。西域,絲綢之路,是分不開的,收回西域,也意味著徹底打通了東西通道,加上駐軍、驛站、三司設定,絲綢之路不再是空幻之事,誰都希望先入西域,搶佔先機。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處理政務,劉長閣來報:“傅霖、王全臻使團,含傅安、郭驥、孫良等洪武使臣,已至揚州,明日可入京師。”
“終於來了!”
朱允炆很是期待。
因為傅安、郭驥等人有些人年紀大了,有些身上有傷,並沒有辦法像薛夏、霍鄰等人一樣,騎馬跑到京師,只能落在後面,以馬車、步行、馬車、船的方式一路返回京師。
“傳話給內閣,明日一早百官隨朕至正陽門外迎接傅蘇武回朝。”
朱允炆認真地說。
劉長閣有些震驚,這個待遇是不是給得太高了一些?
傅安畢竟是洪武朝的使臣,使臣聽起來很是風光,很是威風凜凜,但其實就是個小小的官員,七品的,還可能是九品,從九品,可如何當得起皇帝親自迎接?
朱允炆看出了劉長閣的驚訝,只揮了揮手:“照辦吧。”
劉長閣只好將訊息通傳內閣,內閣傳六部九卿、五軍都督府,至百官……
揚州很是繁華。
自從朱允炆整頓過鹽政之後,揚州的繁華一日更勝一日,因大運河南北貫通,無數船隻往來,不少人都會選擇駐留揚州一段時日。
傅安不是駐留,只是停歇。
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如何都睡不著。起身,取下羊絨披風,推開窗,繁華就吹入眼中。
不遠處,燈火通明,人流不息。
遠處,河道繁忙,夜裡依舊有趕路之人。
這座城,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傅安想著這一路上的見聞,那神奇的混凝土道路,當真是令人驚訝,無論雨雪,都不再泥濘,馬蹄子打在那上面,鐺鐺地,很是清脆,悅耳。
這道路修得雖然辛苦,雖然緩慢,但確實是有必要的。若是有一條如此平坦的路通往西域,那將會節省多少時間?
還有五十萬大移民,想想都令人震驚。可遇到過一些移民百姓,他們都在稱讚朝廷。
建文皇帝說到做到了!
這個當年還是文弱的繼承人,所表現出來的施政卻沒有半點文弱,似乎之前的所有聽聞都是虛假的,亦或是說,建文皇帝將自己隱藏的太深了。
不過,這對大明是一件好事啊。太祖爺打下了江山,朱允炆不僅守住了,還開疆拓土!
世界變化了許多。
當年離開的時候,許多地方還是荒無人煙的,可這才九年時間,就成為了小的村落甚至是城鎮。
當年百姓臉上沒有多少笑容,他們總是忙著田地,然後在冬日被拉去服徭役,可現在,即便是服徭役的百姓,也都有笑意。
當年灶戶不是人,他們生活的就如同奴隸,可現在,灶戶已自由出入揚州城,還有人因為幹得多,賺了一些錢,在揚州城開了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