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王綏個大忽悠(二更)(第1/3頁)
章節報錯
綏者,安撫,平定也。
王綏目光堅定,毫不畏懼地看著李芳遠。
自己寒窗苦讀十二年,終進入國子監,並在兵學院中修習三年課業,順利肄業。兵部派自己到遼東歷練,可來遼東一年多了,王綏只有一個感覺:
空虛!
遼東沒有自己建功立業的戰場,沒有可施展謀略,籌劃大局的舞臺。
沒錯,招撫女真是朝廷大事,但這件事不需要自己參與其中,更沒有發揮才華智慧的機會。朝廷招撫各部女真,天才地將援助、置衛所、設駐軍三者綁在一起,這讓王綏極是佩服,對招撫女真之事給出了十二字判斷:
難度不大,進度不快,植根深遠。
因為女真部落分散,實力羸弱,人口也少,並沒大的族群,這就決定了面對朝廷招撫時,各部女真反抗的能力有限,無論掙扎多久,觀望多久,都會選擇臣服。
王綏很清楚,招撫女真是一件繁瑣卻沒多少難度的事,也是一件無法急於求成,立竿見影的事,按部就班去做,逐步拆解,分化,想要出政績躋身朝堂,沒個五年乃至十年根本不行。
尋常路,漫漫。
非常路,冒險。
現在,自己就是在冒險,賭上自己的前途。
成,則居功。
敗,則身死。
王綏回憶起國子監兵學院的教導,燕王說過,最上乘的兵法就是出擊;古樸說過,生活處處可見兵法;張輔也曾講過課,說兵法就是不擇手段乾死他們。但這些,都沒有朱允炆講述的令人深刻,朱允炆說,最上乘的兵法就是沒有兵法。
當然,朱允炆並不是教導兵學院的學生不修習課業,而是主張“此心不動,隨機而行”,而要做到朱允炆所說的這八個字,就必須學會一切的兵法與韜略,融匯一體,只有這樣,當面對突發變化時才能如高明劍客,招招制敵!
現在是時候“隨機而行”了,王綏看著威嚴的朝鮮國王李芳遠,不急不緩地說:“難道你們看不出來大明的苦心嗎?”
李芳遠憤怒中帶著疑惑,大明的苦心?大明能有什麼苦心,他們明明就是想要拉朝鮮下水,共同打擊倭國!
王綏見李芳遠說不出話,不由哀嘆一聲,滿臉悲慼地對李芳遠鄭重行禮:“既然你們都看不穿,那就當我什麼都沒說吧,只不過此番一別,不出十年,朝鮮將亡國。到時,諸位莫要忘記我今日之提醒。”
看著想要離開的王綏與張泌等人,李芳遠心頭滿是驚濤駭浪。
十年,朝鮮將亡?
眼前的年輕人到底是造勢求名,還是善意的警告?
朝鮮外無敵人,內無民亂,何來將亡之言?
李芳遠壓下疑惑,開口喊道:“還請使臣留步,將事情說個明白,若只是危言聳聽,誇誇其談,王室可不容你放肆,定會稟告天朝皇帝!”
張泌暗暗叫苦,想要替王綏求個情,可王綏卻攔住了張泌,轉身對李芳遠道:“是不是危言聳聽,就要看大王能不能聽得進去。”
“講來!”
李芳遠有些不耐煩。
王綏自信地上前兩步,嚴肅地說:“大明國書奏報之事,諸位到底看到了什麼,陽江,大明軍士,陳祖義,倭國軍士,宣戰?不,你們都忽視了一個最要命的字眼。”
李芳遠凝眸,河侖、李叔藩等人也滿是疑惑。國書中不就是介紹了這點事,還能有啥?王綏深吸了一口氣,丟擲了答案:“最要命的是你們忽視了的船匠!”
“船匠?”
李芳遠皺眉,就連張泌也感覺不好,被掠走的是大明船匠,跟朝鮮沒有關係啊,王綏啊王綏,你可是闖了大禍啊!
果然,李芳遠厲聲問:“這與朝鮮存亡有何干系?”
“有何干系?呵呵,你所忽視的,正在要了朝鮮的命!敢問大王,船匠是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