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使臣的控訴(二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國盛,諸國來朝。
早在十二月底,各國使臣便相繼抵達京師,恭賀大明來年國運隆泰,風調雨順。年末的接待,往往是喜慶的,多數情況下,除報喪外,多不會涉及不愉快的事宜。
各國使臣也明白這個道理,一年到頭了,有什麼事都放一放,別給大明朝添堵,何況今年大明受了寒災,再給朱允炆添堵很容易把自己給賭進去,索性一切都放在了年後說。
大明國慶結束了,元宵節的煙花也放完了,朝廷衙署開印辦公,朱允炆再次召見外國使臣,一是商議具體事宜,二是給下賞賜,該回去的可以準備回去了。
這次宴會,依舊設在奉天殿,解縉、梅殷、夏元吉、楊士奇等人陪宴。
使臣有些多,五六十人之眾,如朝鮮使臣鄭津、李貴齡,占城使臣孫子布、耶嘉僧遠,渤泥使臣遐旺黃克孫、黃望海,暹羅使臣烏藍,琉球中山國使臣三吾良亹(wei),瓦剌使臣也忽止……
安裝最新版。】
光祿寺官員送來膳食美酒,文工團獻上舞樂,很是和諧。
朱允炆看著朝賀的使臣,目光中透著笑意,不得不說,有人不遠千里萬里地來大明朝賀,低頭稱臣,確實是一件極讓人享受的事,這份尊榮與偉大,屬於整個大明。
“諸位使臣來京朝賀,朕心甚慰。遠行在即,有什麼事,就在今日說吧。”
朱允炆笑著說。
話音剛落,底下就冒出了哭聲,嗚嗚,還不是一個人,是好幾個人……
這一幕讓朱允炆與解縉等人看得有些傻眼。
三吾良亹擦了擦眼角,袖子沒溼,偷偷看了看一旁的瓦剌使臣也忽止、暹羅使臣烏藍,不由有些納悶,我哭是因為家裡死了人,你們哭算啥事?
哇!
一聲嘹亮的哭聲穿過大殿,遮住了其他人的聲音。其他使臣不誇了,幹不過這位,都抬著臉看向朝鮮使臣鄭津、李貴齡。
“各位使臣,何事哭啼,如此傷心,不妨直奏。”
朱允炆收斂了笑意,緊皺眉頭,這正月還沒過,你們就哭,還衝著我哭,這是不是不太吉利?
朝鮮使臣鄭津、李貴齡剛想站起來,三吾良亹先起身喊道:“天朝皇帝,外臣奏事。”
鄭津、李貴齡憤然看向三吾良亹,戲自己都搶過來了,你咋還搶臺詞?
三吾良亹才不管什麼朝鮮使臣,你家的李芳遠又沒死,等等說也死不了,我們家的中山王察度可是掛了的,我們來大明,首先是報喪,其次是恭賀大明,你們著急啥……
“外臣年前已奏稟天朝皇帝,中山王於去年十月薨,世子武寧派臣前來報喪。今日禮之後,臣將返回中山國,還請天朝皇帝,冊封世子武寧為中山王。”
三吾良亹走出來稟告,不敢忘記使命。
朱允炆是知道這麼一回事的,禮部年前上奏過,只不過當初忙於救災,沒空搭理他們,現在人家要走了,冊封文書還是要給的,作為大明藩屬國,沒宗主國的冊封,那就不是真正的國王,武寧也不能一直掛著世子的名義治理中山國。
“此事朕已悉知,內閣與禮部做了準備,待使臣返回時,禮部將安排官員隨行前往中山國,祭奠察度國王,並冊封世子武寧為新的中山王。”
朱允炆寬慰了幾句。
三吾良亹連忙謝恩,再言道:“東南沿海得以太平,全懶大明水師,外臣代替中山國,謝過天朝皇帝,願皇帝福壽綿長,願大明永盛萬世。”
朱允炆淡然一笑,三吾良亹說出這樣的話是有原因的。
在大明開海禁之後,海上打家劫舍的並不是沒有,雖然沒有出現類似於陳祖義那樣的大型海賊團,但一兩艘船就敢搶劫的還是存在的,索性主要航線上時不時有水師船隻經過,加上一些商船本身也僱傭了一些鏢師護送,沒出大的問題。
可事情一次一次出現,總這樣提心吊膽也是個問題。可這個問題在十月份之後就沒出現過了,原因是鄭和船隊下南洋……
要知道鄭和水師下南洋的規模是空前龐大的,所部更是佔盡了大明所有水師主力,多年積累的寶船與主力,都隨之南下,浩浩蕩蕩,幾有滅國之威勢。
鄭和南下途中,帶著如此多的軍士,如此多的戰船,自然也不會想閒著白跑一趟,所過之處,海賊聞風喪膽,拼了命地滿帆跑路,那個狼狽樣子,簡直是令人懷疑是不是海賊出身,就這樣,還有不少人被鄭和的船隊追上去,直接碾壓到了海底裡面。
東南沿海,南洋之上,幾乎一夜之間,所有海賊全部消失不見了。
估計海賊們也委屈,不就是搶幾個商人,又沒殺人,也沒搶人,至於動用如此龐大的水師戰隊來打我們嗎?
海清淨了,琉球的中山國自然也是舒坦,免不了感謝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