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商人的出路(一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周忱並不意外,有人突然找上門讓自己花一大筆錢買這債券,第一感覺也是拒絕。不過沒關係,事情還有挽回的餘地,於是輕鬆一笑,道:“常公子應該沒看到這一句話吧,這裡寫得清楚,大明國家債券發行,是為鳳陽府興修水利籌資。”
“那又如何?”
常百業自然注意到了。
周忱平和地看著常百業,輕輕說:“所以,這不僅是國家債券,還是一份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為社稷添磚加瓦的功德債券。常公子難道不想要這一份功德嗎?”
常百業呵呵笑了笑,搖著頭靠在了椅子背上,看著周忱:“周公子說笑了,我們是商人,商人求利,什麼功德不功德,那是朝廷的事,我們可不敢僭越。”
“哦,那常家為何幫著百姓修路修橋,那常家又為何幫著營造驛站,擴大郵政?我聽聞常家最近在京師還開設了三家平價藥鋪,很得民心,這不是功德事,又是什麼?”
周忱反駁。
常百業眉頭微動:“你倒是對常家很瞭解啊,這不過是舉手之勞,小資小本,談不上什麼功勞。而這國券, 常家買不起啊,畢竟眼下生意難做,我們需要節省點花銷,還請見諒。”
周忱聽得出來,常百業這是在抱怨朝廷的浮動稅率。
確實,浮動稅率一改固定稅率,為戶部擴大稅收打下了基礎,但這些多出來的稅收,可都是從商人利益中割下去的部分,以前一間香料鋪子一年能賺個兩千兩的,現在被稅來稅去,近乎腰斬了一半,少的錢,可都是朝廷拿走了啊。
浮動稅率直接將一眾商人的年收入額砍了一至四成,常家也因此損失慘重,商人貿易的“黃金”時期已經結束了,現在只能算是“白銀”時期,如果說他們對朝廷沒半點埋怨,那是不可能的事。
周忱伸手整理著債券,平和地說:“若常公子不想購買,周某也不勉強。只不過在臨走之前想問一句,浮動稅率的出現與商人干政有著直接關係,朝廷對商人保持戒心與警惕,到現在,商人還沒找準自己的定位,那商人如何能被朝廷所接納?”
常百業皺起眉頭,對轉身的周忱喊道:“這是何意?”
周忱將債券放入木匣裡,回頭看向常百業,拍了拍木匣,道:“商人的出路到底在哪裡,你還沒想清楚。不過沒關係,我相信沈一元會想清楚的。”
常百業臉色有些鐵青,周忱的意思是說自己不如沈一元?
商人的出路在哪裡?
常百業不止一次的思考過,在大同,在大漠,在京師,在交趾,自己都想過!那就是在朝廷中能發出聲音,讓商人的代言人進入朝廷,為商人發聲,為商人利益謀福!
為此,自己一力支撐,打造了晉商商會,為此,自己圖謀了安南,販賣了戰爭!
可還沒有來得及形成自己的力量,沒有找到與培養出一個能代表商人利益的官員或官員派系,晉商曹有山,徽商周大匠,浙商梁文星就捲入到了朝政之中,反對遷都,朝廷以雷霆手段,推出了浮動稅率,一刀下去,砍得商人流血呻吟!
這件事證明了朱允炆的態度,他不允許商人左右朝政,干涉朝局。
常百業認為曹有山的失敗,是缺乏力量與根基的緣故,是天真的想當然,手段的粗劣導致的,商人應該扶植一批商人子弟進入官場,形成一個商人支援的財團代言黨派,只要這樣,才能無聲無息地影響朝政,才能一步步鬆緊商人脖子上的繩索,甚至於實現一個終極的理想:
商自由,商無稅!
可浮動稅率的出現,徹底重創了常百業的宏圖。朱允炆並沒有想過完全解放商人,也沒想過讓商稅一降再降,他一直都在利用商稅來支撐財政。
現在,商人該怎麼走,商人的未來在哪裡,這成了無數商人思考與追問的問題。
常百業喊住了周忱:“你能告訴我,商人的出路在哪裡?”
周忱和煦一笑:“路我知道,但去不去那裡,走不走那一條路,還需要你自己來決定。”
“說吧,你若能說服我,這債券我買了。”
常百業放低了姿態。
周忱自信地看著常百業,說:“沈修德你知道的吧?”
常百業凝眸,這個名字當然知道,沈一元的長子,國子監商學院的優秀監生。多少商人花重金走後門送孩子進入國子監,可取得成績,並被國子監重視的商人子弟只有沈修德等寥寥幾個。
周忱走向常百業,意味深長地說:“在浮動稅率推行之後,沈一元並沒有如晉商沉悶,反而輕鬆接受朝廷的安排,擁護浮動稅率,這背後就是沈修德為沈家找到的商路未來。而常家,卻沒有人能找到商路未來,過多埋怨與不甘。”
“商路在哪裡,商路的未來,本身就是商路,這一點你看不穿嗎?商人走在商路之上,非要一隻腳踩到政壇的道路上去,一隻腳踩兩隻船,能站得安穩嗎?”
常百業渾身一顫,商路的未來本身就是商路,這句話似曾相識!
想起來了,常千里曾如此教導過自己,他一直都不希望自己介入政壇,干預朝政,他希望商人就做商人的事,老老實實經商。
只不過,當初的自己與侯西域一樣,都認為當豬不如當狼,朝廷殺豬容易,殺狼難,所以,一步步走來,晉商與朝廷的關係越來越近,這也才有了曹有山等人膽大到找三王干涉朝政的事。
現在看來,商人當狼,死得可能比當豬還快……
看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