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西北軍情至(三更補)(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一場夢裡,也有溫暖,有愛,有快樂,有肆無忌憚的笑顏。
這一場夢裡,有眼淚滑過臉頰,有血流出身體,有人死去不再醒來,有家破碎無法再圓滿。
這一場夢裡,有人墾荒耕作五穀,有人卯榫營造,有人奔波南北不忘東西,有人苦讀不輟寒窗問道。
漫長的五年光景,恍惚了歲月。
朱允炆握了握拳頭,站起身來,迎接著建文六年的到來。
元旦。
朱允炆攜皇后馬恩慧、太子朱文奎再次出現於國子監,與民同慶新春,告別這個淒冷的冬日。
這一年朱允炆的宣講主題依舊是教育。
在朱允炆看來,大明的基礎教育還是沒抓起來,各地社學不到位,縣學不敢擴招,步子太慢,胃口太小。為了表達對教育的重視,朱允炆第一次鬆口,允許省一級辦理國子監級的高等學府,即地方國子監,地方國子監監生肄業,可以直接參加朝廷會試,無需再進入南京國子監修習,同時鼓勵監生“歷練”。
這個政策的編制,是楊士奇提出來的,在楊士奇看來,大明需要吸取唐朝時期的歷史教訓,即讀書人增多,當官的太多,朝廷無法安置的問題。
唐代各類使臣的問題,如勸農使、轉運使,就是讀書人太多,朝廷安排不了的結果之一。
讀書人的道路不能太死,朝廷需要鼓勵與支援地方辦學,側重使用雜學來引導監生走向官途之外的道路,如醫師、匠人、通事、商人等等。
朱允炆知道楊士奇說的是長遠的事,至少是未來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之後的事,但未來的事,不能交給未來辦,政策需要有前瞻性。
雖然一場寒災給大明帶來了不少創傷,但當春風吹來時,凍裂的手會逐漸癒合。大明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百姓們也有著自己的堅強。
無論是苦難的還是歡喜的,日子總要過下去,沒有人真的會一直沉落在過去裡不可自拔。
當冰雪消融,大地回暖時,一封軍情急報送到了京師。
武英殿。
朱棣、徐輝祖、鐵鉉、劉儁、何福等一臉嚴肅。
解縉站在前面,宣讀:“據可靠情報,帖木兒帝國正在快速動員兵力,民工徵調數量甚至超出百萬之巨,有戰爭同時移民之可能。亦力把裡的沙米查干判斷,帖木兒極有可能會在今年夏秋發起戰爭。宋晟判斷,帖木兒應在夏日進攻亦力把裡。楊榮判斷,帖木兒定會選擇夏日進攻亦力把裡……”
“西北局勢有變,萬望朝廷速作決斷,不可拖延過甚,以免影響軍務,危西北而天下驚,臣等速報,乞盼迴音……”
朱允炆揹負雙手,審視著屏風上掛著的西域圖,轉身對朱棣等人說:“帖木兒按捺不住,已經準備出手了,你們有何看法,宋晟、楊榮的判斷是否可信?”
朱棣上前,看著輿圖西北方向,嚴肅地說:“皇上,臣以為宋晟、楊榮的判斷應是可信。帖木兒身經百戰,懂得趨利避害,夏日是他進攻最好的時機,一旦拖至冬日,以西域之高山崎路,瀚海狂沙,將會折損兵力過甚。作為統帥,不會選擇在冬日進軍。”
徐輝祖贊同朱棣的看法,說道:“帖木兒東征的決心與意志是不會改變的,他所能選擇的,只是時間。夏日對他來說是最合適的,既然帖木兒帝國全力動員戰爭力量,想必在今年夏日便會東征,我們應該早作準備。”
鐵鉉沉吟著看著輿圖,聽著朱棣與徐輝祖等人的分析,最終站了出來,表示反對:“臣以為,朝廷應對帖木兒東征的準備是應該提前做好,但出兵的時間,可以延遲,不宜過早。”
朱棣皺眉,看向鐵鉉:“自京師出兵至嘉峪關,路途極為漫長,雖朝廷沿途準備了糧倉,沒了後勤之憂,但步兵行軍五千餘里,至少也需兩至三個月抵達,即便是一月底出兵,抵達嘉峪關時要近五月了,加上軍士遠道奔波,需要休整,怎麼說也需要四個月的時間,緣何還要延遲?”
面對強勢的朱棣,鐵鉉沒有畏色:“之所以推遲出兵時間,是因為大明支撐不起如此大規模的征戰,只能縮短作戰時間。燕王請看輿圖,即便是帖木兒準備好了東征,夏日開始,等帖木兒翻越群山,擊潰亦力把裡,打下哈密,沒兩個月的時間,他能做到嗎?”
朱棣沉默了。
聽說天山路很難走,而且氣候多變,帖木兒即便是順利過了天山,亦力把裡的沙米查干也會全力與其作戰。不過在朱棣看來,沙米查干根本不是帖木兒的對手,失敗是一定的。
可亦力把裡很大,帖木兒不可能放任背後出現敵人,只能一路掃蕩而去,徹底消滅亦力把裡的軍事力量,而當他們推到別失八里時,至少也要兩個月的時間。
若是大明主力提前兩三個月抵達西北,就需要多準備兩三個月數十萬大軍的口糧,而這個壓力對大明來說是很大的,哪怕是朱允炆準備了駝城,準備了母馬,準備了後勤,這個壓力也是會壓死人的。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