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 遷都風波亂(三更補)(第2/2頁)
章節報錯
戶部主事孫榮,巡查南直隸時勾結地方官府,收受賄賂,知情不報,致使貪腐橫行,百姓不安,責令,免職,發刑部按律處置。
國子監司業楊如海,接受商人賄賂,擅自安插人員進入國子監,且在吏部時貪汙,干預考評。
案件一起一起得暴了出來,全都是證據確鑿。
解縉、茹瑺、鬱新看著一封封文書,手止不住地顫抖,偶爾冒出來一兩個官員有問題很正常,突然之間集中冒出來如此多的官員有問題,那實在是不太正常,更不正常的是,這些出問題的官員,竟都是寫了反對遷都奏摺,被朱允炆升官的人!
連升兩級啊,這個提拔的跨度很大,至少可以讓這些底層官員少奮鬥七八年,一朝得勢,難免得意洋洋,舉止失態,失了警惕與初心,加上有些人之前底子就不乾淨,安全域性深入一查,以前無傷大雅的事,現在就要命了。
甚至有官員因為寫信給地方知縣,讓其關照關照自己老家,結果被安全域性翻了出來,一個結黨地方的罪名是跑不掉了。
至四月十日,反對遷都,並被朱允炆連升二級的一百餘官員,竟因種種原因被貶官、免職、下獄多達五十七人,剩下的人更是人人自危。
之前反對遷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現在好了,雖然獲得了短暫的更大利益,但顯然代價是巨大的,很可能要付出自己後半生的官途啊。
就在朝廷風波不斷的時候,詹事府少詹事姚廣孝、左春坊大學士楊榮,左春坊左中允胡濙,右春坊大學士楊溥、右春坊左中允金幼孜同一日上書,旗幟鮮明地支援遷都北平。
姚廣孝奏雲:
南京龍脈日衰,不可久都,北平龍氣日盛,宜遷都。
楊榮奏雲:
北平為都,遠勝南京。其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胡濙奏雲:
太祖欲遷都,然憂民力,時機不熟。陛下革制,國力大增,遷都正當其時。況今漕運將通,儲蓄充溢,軍民一心,當擇日營造新都,以成國家悠久之計!
楊溥奏雲:
上順天心,下從民望,當都北平,天下幸甚……
金幼孜……
一時之間,激起浪花無數。
但在此時,反對遷都的聲音卻弱了許多,尤其是給事中、監察御史等,竟收斂了起來,只有十幾個官員跳出來反對遷都。
御史們不是不想反對,而是擔心反對的下場。
反對遷都的,大多數都是是因為遷都觸動了自己的利益,既然有利益在京師,就難免有些不乾淨,別看人家是七品御史,手中權利可不小,巴結他們的人並不再少數,被人巴結多了,手裡總會多點東西,比如銀兩,比如寶鈔,比如田契……
現在一個個官員出問題,著實令人膽戰心驚,昨天還在一起喝酒,今天人家就去刑部喝茶了,誰都知道刑部摳門,茶難喝的很。
不想去喝茶,就得管住嘴巴,萬一說錯了話,被安全域性盯上……
趁著文官反彈聲音微弱,徐膺緒上了奏疏,支援遷都!徐膺緒上書,帶動了武勳上書,就連在家裡遛鳥的曹國公李景隆也寫了一篇奏摺,力薦朱允炆營造北平城,早日遷都。
一時之間,支援遷都的聲音充斥著朝堂,雖然依舊有不少文臣言辭鑿鑿,反對遷都,但很快就被武勳與一些文臣的口水給淹沒。
局勢發展之快,讓解縉、茹瑺與鬱新咂舌。
遇到這情況,解縉直接回家養病去了,不作表態。茹瑺、鬱新苦苦支撐,不斷安排官員上書反對遷都,甚至在朝堂之上,公開對辯了幾場,渾如大媽主宰的菜市場。
不同的是,菜市場大媽吵架結束之後,剩下一地雞毛和菜葉子,官員吵架結束之後,剩下的是官帽、笏板、腰帶……
朱允炆很納悶,吵個架你解腰帶是幹嘛的。
就在朝廷內部吵得不可開膠時,安全域性指揮史劉長閣終於帶來了朱允炆想要的潮州人,總計有五人,之後接連三日,朱允炆天不亮就傳喚一些人秘密入宮,直至深夜才讓其離開,除了安全域性少數的高層人外,沒有人知道這三日裡朱允炆見到了什麼人,安排是什麼。
夜半,神樂觀。
真人張宇初看著辭別的寧王朱權,拿出了一柄桃木劍,送給朱權:“此劍可破邪魔,定風波。”
朱權謝過張真人,走出道觀,對走出暗處的龐煥笑了笑:“大明鼎鼎的血手閻羅,竟只是一個文弱書生,呵呵,不錯,不錯。”
龐煥聳了聳肩,指了指山下燈火中的馬車:“王爺,一切都準備妥當。”
朱權踏石階而下,目光中透著自信,輕聲低語:“既如此,那就再手談一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