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孫榮有些不安,朱允炆夸人的語氣不對啊。

朱允炆將孫榮的奏摺放了下來,看向孫榮,平靜地說:“孫御史反對遷都,奏摺寫得不錯,朕很欣賞,如此人才,當一監察御史多少有些屈才了,不妨調任戶部當一主事,吏部尚書,如何?”

此言一出,百官錯愕。

解縉不知道朱允炆想要幹嘛,鬱新與茹瑺緊鎖眉頭,陳迪隱隱不安。吏部尚書蹇義見狀,也不好多說什麼,只好出班同意:“臣遵旨。”

朱允炆又拿出了一份奏摺,喊道:“吏部給事中楊如海,這篇反對遷都的奏摺寫得也是不錯,文筆飛揚,筆力深厚,不妨升入國子監,擔任司業一職。”

楊如海驚喜莫名,連忙謝恩。

朱允炆的舉動讓群臣很不適應,原本是想反撲鬧事,反對遷都的,可現在朱允炆竟然如此肯定反對遷都的奏摺,還給這些人升了官,這算什麼,莫不是皇上放棄了遷都的念頭?

這一步棋,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就連楊士奇、夏元吉、楊榮、姚廣孝等人都摸不著頭腦,原本想要遞摺子的徐膺緒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想給徐輝祖幾個眼神,可徐輝祖也沒回頭看一眼。

只短短一刻鐘,朱允炆就提拔了三十名官員,然後失了耐性,指了指托盤裡的一堆奏摺:“沒念到名字的,統統官升二級。”

“謝主隆恩。”

一群人出班,歡喜連連。

朱允炆笑著點了點頭,直接跳過了遷都之事,詢問禮部:“鄭和帶來的使臣可都安好?”

黃觀從茫然狀態走出來,出班:“回皇上,鄭和西航遠至天方,帶來多國使臣,在了會同館中,生活起居俱佳,已熟習宮廷禮儀,隨時可入朝覲見。”

朱允炆頷首:“那就安排他們明日入朝吧。”

“遵旨。”

黃觀退回。

朱允炆看向工部尚書鄭賜:“接宋禮文書,會通河疏浚將於四月中旬提前完工,朕希望工部可派人再行勘驗,確保河堤、水櫃、閘口等無虞。”

鄭賜走出,肅然道:“臣請旨親往山東等地,驗收河道。”

朱允炆欣然同意,看向解縉、茹瑺等人:“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事關國運,內閣是不是出一人前往主持禮儀,以示朝廷重視?”

解縉、茹瑺與鬱新同時扭頭看向陳迪,陳迪鬱悶了,很不想去,但沒辦法,其他三位都跟著北巡去了,跑了大半年才回來,讓他們再去一趟也不合適。

“臣願往。”

陳迪很是無奈,離開京師,意味著短時間內無法影響朝政,朝廷內有什麼情況,自己也很難在第一時間發聲。

朱允炆滿意地點了點頭,對戶部尚書夏元吉說:“宋晟傳來訊息,帖木兒正在籌備東征事宜,我們也不能大意,混凝土道路必須要抓緊,最好是多頭並進,錢糧方面,還需要戶部多多用心。”

夏元吉保證:“戶部定不會短缺西北錢糧,只不過那裡民工雖多,匠人卻有些不足。”

朱允炆含笑道:“這件事朕已安排工部準備了,不久之後會有三批匠人前往西北。”

夏元吉見朱允炆已有所安排,便不再多說。

解縉看著朱允炆有條不紊地安排相應事宜,心頭滿是疑惑,以自己對朱允炆的瞭解,他是一個不達目的絕不輕易罷手的君主,哪怕是有諸多困難,也會想辦法克服困難,而不是放棄打算。

遷都如此重大的事,他籌謀與準備了多年,怎麼可能輕易放棄?

徐輝祖也是一腦袋漿糊,抽空還給徐膺緒擺了擺手,示意他不要在今天上書支援遷都,其他武將見狀,也收斂不言。

姚廣孝、楊榮等人保持了沉默,既然今天不是個好時候,那就改天。

楊士奇深深看著朱允炆,他嘴角帶著笑意,給人的感覺是一如既往的堅毅與篤定,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輕易改變自己幾年的佈局的。

那他又為什麼提拔反對遷都的官員,釋放這個訊號,不就是告訴百官,這些人上書說得對,我不遷都了。

詭異的安排!

朱允炆結束了朝會,整個朝會中並沒有一次爭吵,文武百官事前準備好的奏摺都沒遞出去,準備了一肚子的話有被塞了回去。

翌日,朱允炆接見了鄭和帶來的使臣,設宴三日,悉心招待,給足了這些使臣面子,並安排禮部官員帶使臣至京師周圍遊覽大明山河,好好遊玩,約定秋日時,啟程返回。

陳迪離開了京師,鄭賜也走了,朝堂似乎平靜了下來。

但很快,一股暗流就湧出了水面,激振起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