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商人的預判(一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京師,沈家。
孫掌櫃與楊掌櫃急得團團轉,看著鎮定自若,平淡風雲的沈一元,不由地更是憂愁。
楊掌櫃忍不住,再次說道:“大當家的,遷都對我們徽商大不利啊。朝廷一旦遷都,我們多少買賣都要遭殃,較之往年,至少也折損三成利。”
孫掌櫃連連點頭,在一旁附和:“咱家買賣大,又多在京師,蘇州,杭州,揚州等地,這才多了個洪江,哪個生意不是在南方?倚仗京師,士紳眾多,才撐得起如此多店鋪。若朝廷遷都北去,鋪子怕也難是經營,少不得關了門,夥計也得回家啊。”
沈一元不急不緩地喝著茶,潤娘也不說話,見茶杯空了就續茶。就在孫掌櫃、楊掌櫃不知所措的時候,吳管家笑呵呵地走了過來,身後跟著沈一元的長子沈修德。
一些富紳花錢讓孩子進入國子監,卻只學會了風花雪月,附庸風雅,而沈修德卻牢記沈一元的囑託,結交朋友,待人以誠,鑽研學問與商術。
十八歲的沈修德風華正茂,氣度不凡,溫潤如玉,見沈一元投來問詢的目光,便開口道:“父親,打聽到了,詹事府的官員集體上書支援遷都,五軍都督府一眾武勳也紛紛上書支援遷都。解閣託病在家,內閣與六部並沒有表態,但文官中反對遷都的聲音依舊不小。”
國子監監生中,一部分是官員之子,只要用點心思,打聽下朝堂風波並不算難事,雖說這種打探無法得到機密情報,也無法得知朝堂上的鬥爭細節,但打探到誰秉持的態度,還是沒問題的。
沈一元沉思良久,又喝了一杯茶,才一臉凝重地說:“我們要準備將生意北遷了。”
“這……”
潤娘有些不捨,若生意北遷,沈一元與自己這一大家人也免不得北遷,到時候距離徽州婺源老家就太遠了。
孫掌櫃不解:“東家的意思是,朝廷一定會遷都?”
沈一元嚴肅地說:“建文皇帝是個怎麼樣的人,你們還不瞭解?遷都是他提出來的,自然會推動到底。眼下京杭大運河即將貫通南北,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了。”
“可是朝臣反對……”
楊掌櫃急忙說。
沈一元站起身來,踱步思忖一番,看向沈修德,問:“楊祭酒是什麼態度?”
沈修德有些意外,不知道沈一元怎麼突然問起楊士奇的態度,但還是認真地回道:“楊祭酒並沒有捲入其中,即沒有支援,也沒有反對。”
沈一元呵了一聲:“遷都這等大事,不反對就是支援,沒有人能置身於外。如此說來,楊士奇也是贊同遷都之人,只不過礙於國子監祭酒的身份,不便於公開上書。大勢已成,提前準備吧,將沈家的買賣抽出三成遷移至淮安、徐州、臨清、天津、通州與北平吧。”
楊掌櫃與孫掌櫃深吸了一口氣,三成買賣,這是傷筋動骨的遷移啊。
潤娘面露難色,問:“就沒有其他的轉機嗎?畢竟內閣與六部沒有表態,文臣反對……”
沈一元搖了搖頭,頗有幾分無奈之色:“解縉託病,楊士奇沉默,夏元吉沒有意見,而最讓人在意的,就是詹事府的集體支援。”
“詹事府的官員只是小人物吧……”
楊掌櫃說道。
從官位上來看,楊榮、胡濙等人在詹事府也就是五品、六品的品階,在高官雲集的京師實在是算不得什麼大人物。
但沈一元卻極度重視,嚴肅地說:“莫要小看了詹事府的官員,建文朝至今已是五年,五年中,建文皇帝啟用了多少卓越的新人?解縉,楊士奇,姚廣孝,這些人物且不說,就說楊榮,胡濙,楊溥,哪一個是簡單之輩?金幼孜雖寂寂無名,但也是建文朝的第一個科舉探花。”
“皇上將這些人安置在太子身邊,其用意並非只是輔佐太子那麼簡單,畢竟皇上春秋鼎盛,太子年幼,十年內太子無法臨朝,而十年內,詹事府的這些官員必然會進入朝堂擔任要職!有他們配合建文皇帝,遷都又怎麼會不成功?”
潤娘聽沈一元如此解釋,便也知事已不可變改,便不再多說什麼。楊掌櫃與孫掌櫃只好點頭,準備遷移生意之事。
太平橋,常家宅院。
常百業坐在桌案後,審視著輿圖,一旁的侯淺淺用纖柔的手指點了點徐州,說:“這裡太重要了,我們之前的準備多少有些不足。”
“確實如此,之前我們只准備了京杭大運河的買賣,可沒準備遷都的買賣。一旦朝廷真的決定遷都,那大運河沿線中,徐州作為居中之地,必會大興,派十二叔去一趟吧,最好是與徐州知府潘伯庸商議清楚,買下幾座大型倉庫。”
常百業嘆了一口氣。
侯淺淺微微點頭,揉了揉微微隆起的小腹:“臨清、通州、北平,都是不可忽視的。好在我們趁著山西移民,在這些地方安置了不少買賣,眼下移民生活漸好,取利也增加不少。”
常百業笑得眼睛眯了起來,別人以為遷都不利,但晉商可不這樣認為,朝廷若真是遷都北平,對於山西為基地的晉商反而是一大利好,畢竟從山西到北平距離更近,再說了,北平周圍可是有幾十萬山西百姓,晉商在那裡立足也更容易一些。
“大管事,常晉常掌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