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沒有無條件地站在反對的立場上,而是將球踢給了內閣與其他大臣,態度很明確:只要你們點頭,戶部沒意見,如果你們不點頭,僅僅戶部同意也辦不了事。

一句話,看你們。

解縉、茹瑺、鬱新等人都有些不安,夏元吉主戶部,此人態度至關重要,他若是旗幟鮮明地反對,戶部不給錢營造北平城,那朱允炆再多想法也是徒然。

可現在夏元吉看似與內閣、兵部等官員站在一起,實則是變相的支援朱允炆。

遷都這等大事,官員就兩個立場,支援與反對,不反對就等同於支援,不存在搞模稜兩。夏元吉的態度,如同鋒利的刀鋒劃過,一條裂縫赫然顯現出來。

可如此大事,誰都別想想置身在外,鐵鉉冷漠地看著夏元吉,道:“夏尚書此言不妥吧,天下國孥皆有定數,若朝廷大興土木,肆意揮霍,致使國庫空虛,無力支用衛所,無財賑災救民,你當如何給天下人交代?”

夏元吉瞥了一眼鐵鉉,淡淡地回了句:“鐵尚書,這話是在說夏某人支援遷都嗎?方才之言是何意,相信諸位都聽得清楚,無需贅述。”

“你!”

鐵鉉沒想到夏元吉如此不給情面。

夏元吉側身,不再看眾人。

戶部的事,由戶部說了算,你們再怎麼說,也管不到自己頭上來。對於遷都,燕王朱棣給出的是“都北平,天下平”六個字,足見他是支援遷都的。

雖然自己領戶部,不懂兵法軍事,但也知道大明的主要敵人在北面,更知道鞭長莫及的道理。

從南京到宣府鎮有兩千多里,到山海關有兩千二百多里,到大同有兩千五百多里,到嘉峪關有五千多里。如此長的距離,一旦發生重大軍情,京師根本來不及反應,太長的縱深雖然保護了京師,但也留下了太大的破綻。

反過來看,若是遷都北平,從北平至大同、雁門關、山海關等,也只有六七百餘里,到嘉峪關更是比在南京節省了一千多里,宣府鎮更是在北平不遠的西北方向。

雖然大明會為此失去了一定戰略縱深,但完全可以及時收到軍情軍報,從容調兵遣將,而不是收到情報時,距離戰爭開始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等朝廷反應過來,準備出兵,出兵,抵達,最快也得兩個月,遊牧騎兵怎麼可能給大明兩個月的時間。

夏元吉不能表態支援遷都,是因為那樣會被文官集體所孤立,但夏元吉也不想違背自己的良知,反對遷都這種事關大明根基與後世的大事。

鬱新見鐵鉉碰了一鼻子灰,連忙補救:“皇上,北平周圍並沒有足夠的產糧區,根本不足以供養數十萬軍士,供養百萬百姓……”

朱允炆指了指南面:“所以,朕下旨疏浚了會通河,京杭大運河再次貫通南北,漕運必然大興,在三年後,年漕運二百萬石糧食不成問題,加上移民三十萬開墾的田地,北平原本田地,鹽引開中,供養二百萬人口綽綽有餘吧?”

鬱新瞳孔一凝,心頭大駭。

解縉、茹瑺、徐輝祖等人也震驚起來,如此來說,朱允炆籌劃遷都北平的想法甚至可以追溯到建文二年?

現在還有十幾日就是建文五年了,他竟然將自己遷都的想法隱藏了長達三年之久,直至現在時機接近成熟了才拿出來!

好可怕的心思,好驚人的城府,好強大的戰略定力!

解縉終於明白,朱允炆現在提出來遷都的想法,其實只剩下營造北平城與遷都這兩步了,他已經透過疏浚會通河,山西大移民,清江造船廠,天津港等等,打下了營造北平城的所有條件!

有穩定的運糧渠道,有相當的人口規模,有願意參與土木建設的民力與匠人,還有什麼理由能阻擋朱允炆?

勞民傷財,戶部不認可。

糧食安危,運河來解決。

人氣不足,移民來湊夠。

反對遷都,必須找一個站得住理由和藉口吧,總不能說反對就是反對了,空喊我不願意是沒用的,必須說出個子醜寅卯來,可子醜寅卯都被朱允炆解決了,該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