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都北平,天下平(三更補)(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棣表態支援,並不出人意料,畢竟他是朱家的人,無條件擁護與支援朱允炆符合藩王一貫的政治立場。
只不過朱棣的話,得罪了其他官員。
不等朱允炆搭話,內閣大臣茹瑺便直接反對:“皇上,遷都之事絕不可行。太祖在時,尤且不能為,眼下百姓剛過幾年太平日子,可經不起如此大興土木,還請皇上三思啊。”
“還請皇上三思!”
解縉、鬱新、鐵鉉等人紛紛表態,立場一致。
朱允炆還沒有公開遷都計劃,就遭遇到了內閣與朝廷重臣的一致反對,這股阻力比朱允炆預想中的更強。
“茹閣,你曾掌兵部,你來告訴朕,南京真的適合作為京師嗎?”
朱允炆不想遷都計劃流產,只好追擊。
茹瑺看著朱允炆,臉上露出了掙扎之色。
朱允炆說得沒錯,南京不適合作為大明的國都,這是理性的現實。可問題是,人是感性的,是講究利益與利害關係的,純碎理性的人是沒有朋友的。
茹瑺在京師也有家業,一旦遷都,勢必從零開始,這筆損失是沒人給自己補償的。拋開自身利益,一旦遷都,無論遷向哪裡,江南的百姓都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遷都之前打仗,朝廷只需要保證軍隊幾個月漫長的補給線,但遷都之後,朝廷就需要每一年都維持一條漫長的補給線,而這一條線上,是需要民力來維持的啊。
不妥,嚴重不妥!
“臣認為南京為都雖有些不足,但國命已定,無需變改,皇上應休養生息,勿大興土木,才是萬民之福。”
茹瑺深施一禮。
朱允炆看著眾人,冷冷說:“朕非是太祖,汝等才如此之態吧?”
解縉、茹瑺等人悚然,渾身汗毛幾乎立了起來。
朱允炆這幾乎已經是亮出了刀子,如果他真的是太祖朱元璋,怕還真沒幾個人敢反對的。
事實上,朱元璋幾次提出遷都想法,並沒有太大阻力。
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已經開建中都鳳陽,意圖遷都鳳陽的同時,還與群臣公開討論最終定都何處。
群臣給出了四個選項:
洛陽,西安,開封,北平。
朱元璋考察洛陽,西安,開封,認為這三處地方都不錯,只不過因為戰亂緣故,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這些地方已是破敗與衰落,故而放棄。
北平也在朱元璋的選擇之中,只不過朱元璋認為若是選擇在北平,自己是不可能住在元朝的宮殿裡去的,必須重新規劃與建造宮殿,而這又需要花一大筆錢,勞民傷財,且後勤壓力太大,不得不放棄。
拋開了四個選項的朱元璋,轉頭開始不珍惜民力起來,選擇在了鳳陽營造都城,同時還徵調民力修築與擴建南京城……
在朱允炆看來,朱元璋最中意的定都之地應該是開封,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洪武元年,就確定了兩京制,即以金陵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後來還親自跑到開封視察。
只不過後來鳳陽中都成了爛尾樓,開封也被取消了北京的稱號,洪武十一年,正式定都南京。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沒有放棄過遷都的心思,不斷派遣大臣考察長安、洛陽、北平等地。
洪武二十四年,監察御史鬍子祺上疏陳言:“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
這封奏疏正中朱元璋心思,為表重視,特派太子朱標親自視察西安。如果沒有後來朱標去世,朱元璋極有可能在生前就開始動手籌備遷都西安的事宜,至朱標接班時遷都。
洪武朝談論遷都很正常,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即便是反對,也只不過是反對遷都所在地的好壞,不是反對遷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