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洪武朝才過去幾年,朱允炆提了一嘴遷都的心思,竟然遭遇瞭如此多人的齊聲反對,不是欺負老實人不會殺人是什麼?

朱允炆看向朱棣,嚴肅地說:“朕欲都北平,四叔以為如何?”

北平!

朱棣心神一震,突然明白過來,自己在北平的宅子被燒的根本在這裡。怪不得,怪不得啊……

“都北平,天下平!”

朱棣沒有心疼宅子,而是嚴肅地答覆。

朱允炆笑了笑,沒有理會木然不言語的大臣,伸手指了指城外遠處的民居之地:“對於定都一事,當年誠意伯曾勸說太祖定都於此,言說北平‘東連滄海,西接晉冀,前者彌瀦大陸之利,北有重關天險之固’,是絕佳之地,可惜當年情勢不能。”

明初時期,朱元璋並沒有消滅北元主力,東北、西北、西南、北部,到處都是元朝的勢力與力量,直接選在北平,缺乏足夠的縱深,加上連年征戰,北面人口銳減,後勤保障實在困難,不得已才放棄。

“當年不能,今日未必不能!朕知朝廷中會有無數官員反對,會有諸多阻礙,但是!”朱允炆轉過身,看著眾官員,冷厲地說:“朕希望你們能以國事為重,以長遠為重,大明不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大明,還是朕的子孫,你們子孫的大明!”

解縉、茹瑺等人臉色有些難看,大家都是老狐狸,你朱允炆別想忽悠一句就把遷都的事給確定了。

鬱新走出一步,高聲反對:“北平雖是前元故都,然已是落敗之地。皇上想要遷都北平,必然需要營造宮殿,大興土木,以至於勞民傷財,國庫空虛,臣以為,一動不如一靜,遷都不如不遷都!”

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動,問道:“不知諸位北巡途中可遇到過疏浚會通河的民工與匠人,遇到過修築混凝土的民工與匠人?你們有沒有問過他們,朝廷耗費巨大,疏浚河流,修築混凝土道路,有沒有勞民傷財!”

夏元吉與楊士奇微微皺眉,兩個人一直都陪在朱允炆身旁,曾親自與這些民工與匠人交流過,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問朝廷疏浚完會通河之後,要不要再疏浚其他河道,這些人意猶未盡,這些人擔心會通河工程結束之後只能回家耕田。

民工與匠人渴望參與這樣的工程,勞民這兩個字已經談不上了。至於傷財,也未必如此。

夏元吉最初以為國庫支出錢財開展各項工程,是耗費國孥,拖累國家的行為,可朱允炆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為國為民的好事,甚至還多次慫恿與鼓勵戶部大膽一點,在河道治理、道路修築等方面多花點錢。

面對朱允炆的怪異思維與觀點,夏元吉保持著高度懷疑,但一路走來,夏元吉終於還是理解了朱允炆的觀點。

朝廷要大興土木,就需要徵調民力,只要朝廷不讓民力白勞動,給民力發工錢,那戶部支出的銀兩自然而然會進入到民工手中,而民工在拿到這些錢之後,並不是全都埋起來,而是會拿出來給家裡人置辦東西,可以是布匹,可以是書籍,可以是朱釵,可以是蔬菜和肉……

無論哪一種,這些錢都會重新流入商人或小販的手中,而這些人也不會將錢全部存起來,而是拿出錢來購置貨物,做大生意,再創輝煌……

一文錢,一票鈔,透過一條無形的鏈,最終以稅收的方式回到戶部手中,錢還是那個錢,中間卻增加了無數的貨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朱允炆開啟營造北平城這一大型工程,戶部雖然會拿出不少錢,但對於整個大明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傷財嗎?從長遠看,似乎也談不上,甚至隨著稅收增加,戶部似乎根本沒花多少國孥……

勞民傷財,基本上都是財政小氣與貪汙的結果,不是朝廷免費徵用徭役,百姓怨聲載道,就是每個月就給發一袋米,都沒辦法補貼家用,亦或是貪汙一層接一層,到底層民工與匠人手中就剩下渣渣輝了。

朱允炆不是一個小氣的人,從改免費徭役為有償徵用就可以看得出來,夏元吉也不是小氣的戶部尚書,家裡有錢,花點不慌,足以支撐起大型工程的民力支出,貪汙已經不好使了,會通河如此大的工程,硬是沒爆出一幢大型貪汙案,原因就是因為監察主體太多了,賬本太公開了,一筆賬跑到誰口袋裡去了,都有記錄,對不上賬,大家都別想好過……

夏元吉甚至隱隱感覺到,營造北平城如此大的工程,可以成為一項利民工程,移民中不是有許多人家勞力過剩嗎?完全可以送過來打工啊……

“戶部尚書,你倒是說句話啊。”

鐵鉉反對遷都,理由是戶部無力支撐,但鐵鉉畢竟是兵部尚書,戶部的事還需要夏元吉親口說。

夏元吉從思緒中走了出來,抬頭迎上了朱允炆銳利的目光:“只要皇上、內閣與其他同僚沒意見,戶部沒有問題。”

“什麼?!”

解縉吃了一驚,茹瑺瞪大雙眼,鬱新鬍子更亂了,鐵鉉難以置信。

楊士奇平靜地看著這一幕,暗想:不愧是戶部第一號人物,這蹴鞠踢的,水平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