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首提遷都(二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遷都的想法很危險,一旦提出來,將會引起軒然大波,無數官員都會上書阻止。三十多年過去了,大家都習慣待在南京那個地方了,誰也不想去西安去其他地方。
茹瑺將頭轉向城外,決定吹吹風冷靜一下,這種事可比遠征安南的事大太多了,打安南,說到底與文官集團利益沒多少衝突,但遷都可就不一樣了。
自宋以來,江南就成為了經濟發達區域,無數商人匯聚在這裡,無數士紳居住在這裡,無數豪門大族的利益都在這裡。
眼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大家都指望著京師在這裡以保證切身利益,若朱允炆遷都其他地方,那大明的政治中心必然移動,相應的經濟格局也會發生改變,南京的吸引力與人氣必然會削弱,動搖江南無數人的利益。
這種事,可不敢亂說話。
徐輝祖、鐵鉉對視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神中的憂慮。兩人都清楚朱允炆的性格,大事一旦提出來,往往是踐行到底,誰攔著都沒用的,比如一條鞭法,比如取消免稅田等等。
雖是如此,朱允炆的政策依舊是贏得了一批人支援的,可遷都這種事,朱允炆想要找到支援的人,怕是不容易啊,就連一向順著朱允炆的解縉,此時也後退了一步。
夏元吉更是臉色蒼白,遷都可不是疏浚會通河可比的,所耗費的財政怕是要超出四五個會通河去,眼下的戶部需要供養西北,所留財政根本無法支撐起如此龐大的工程。
皇上啊皇上,千萬不要遷都啊,至少不能在這幾年裡遷都,戶部好不容易有點寬裕,這要遷都,一口下去,戶部就徹底窮到家了啊。
楊士奇也沒有說話,任由場面冷著。遷都事關朝廷無數官員利益,反對者絕不會少,但遷都也事關天下蒼生的利益,全域性來看,南京建都本身就是不妥當的,從明太祖三十餘年幾次想要遷都就可以知道,朱元璋清楚南京是不適合當大明都城的,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一再擱置,最終沒有實現遷都罷了。
沒有完成遷都,確實是朱元璋的遺憾,在朱標死後,朱元璋親自寫了一篇《祭光祿寺灶神文》,在文中直言:
“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唯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疲。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只得聽天。”
本欲遷都,四個字鮮明地表達了朱元璋的想法,只不過折騰了三十年,還因此失去了長子朱標,不得不作罷。
朱允炆看著沉默的眾人,沒有一個人出聲,沒有一個人敢迎接自己的目光。
從這一幕可以看出,他們並不支援遷都。
或許很多人好奇,說朱允炆幹嘛非要遷都,待南京不就挺好,怎麼說這裡也是多個朝代的古都之地,龍盤虎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可仔細看看,南京都有哪些王朝建都?
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包括後來的南唐,再後來的太平天國,都選擇在南京定都,可見這裡確實是一個好地方。
可問題是,這些朝代裡面沒有一個是大一統王朝,說句不好聽的,它們和割據勢力差不多,都是偏安一隅,沒有掌控過中原大局,而且這些王朝都有一個共性:
命短。
東晉國祚是最長的,也才一百年露頭,最短的是南齊,只有二十三年,其他王朝就沒一個超出六十年的。
選擇南京,似乎就意味著國祚不長。
拋開這些玄學方面的考慮,就地理位置來看,南京區位優勢是很出色,易守難攻,還有長江天險,但南京對於大明帝國而言,實在是太南了一點,站在輿圖上看,怎麼都像是偏安一隅,而且從南京伸出觸角,很難控制全國,尤其是大明的敵人都在北面,京師選在南京,每次出征都需要先趕一兩個月的路,師老兵乏不說,後勤線實在是太長了啊。
一個國家的都城,必須能支撐起國家治理的需要。
南京只能擔負起政治、經濟、文化治理的需要,卻無法擔負起軍事治理的需要,不幸的是,對於大明王朝而言,軍事治理優先於經濟、文化治理,而解決軍事治理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向北遷都!
尤其是朱允炆又想要遼東,又想要西域,還需要對付韃靼與瓦剌,在這種情況下,不遷都根本無法維持長遠的統治。
可是,話題挑出來了,沒有人接啊。
朱允炆看向誰,誰就低下頭,生怕被喊到名字,直到看到朱棣時,朱棣沒有任何躲閃,只是安靜地看著朱允炆,說出了一句讓其他人驚訝的話:“太祖幾度想要遷都,卻沒有成行,剛強了一輩子,最後卻留下廢興有數,只得聽天的遺憾之言,皇上有心彌補太祖憾事,臣願第一個支援。只是不知,皇上可有中意之地?”
作兒子的,理應幫著彌補父親的遺憾,這是朱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