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 中都謁陵(第1/2頁)
章節報錯
九月一日,賢妃省親五河縣。
九月四日,大明建文皇帝朱允炆、皇后馬恩慧至五河縣,這讓賢妃的父母激動不已,五河官員更覺光榮,特意寫了碑文記述此事。
兩日後,朱允炆攜皇后、賢妃前往中都鳳陽謁陵。
在朱允炆抵達鳳陽時,安全域性關於清江造船廠的調查文書總算送了過來,看著厚厚一疊名錄與諸多證據,朱允炆也有些悲傷,傳喚吏部尚書蹇義、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與五軍都督府徐輝祖。
“你們看看,這就是吏部挑選的好官員,這就是都察院監察的結果,是五軍都督府衛所治理的成果!”
朱允炆將文書丟了出去。
蹇義、戴德彝與徐輝祖不安地看著這些文書,尤其是徐輝祖,更有幾分膽顫。
幾日前,徐輝祖與朱棣盤查大河衛,並沒有發現大河衛有什麼問題,結果被朱允炆指著鼻子大罵了一刻鐘,就差板子伺候了。
徐輝祖很委屈,大河衛雖然要了清江船廠的船,但這些船也沒留在大河衛裡面,這讓自己怎麼能發現,鬼知道河道里的哪個船是大河衛的……
但五軍都督府是衛所的上級,衛所出了問題,那就是五軍都督府失職。
更讓徐輝祖鬱悶的是,淮安的大河衛也好,鳳陽的所有衛所也好,還都是直接隸屬於中軍都督府,它不是屬於前軍、後軍。
身為中軍都督府的府事,這裡出了問題,想推脫都推脫不了。
可憐的徐輝祖看著這一份文書,臉色更難看了,鳳陽八衛中有三個衛參與其中,還加了一個所,幾乎一半,這直接是打自己的臉啊。
蹇義也不好受,吏部選拔官員,考核官員,這文書中涉及到的官員名單,吏部可是給的是中平、優的評價,一些人還被吏部提拔過,可現在事實證明官員不行,吏部考核考了個寂寞。
戴德彝更是悲催,他主管的是都察院,揚州官場出了問題他有責任,兩淮鹽政出了問題他有責任,清江船廠出了問題他還有責任……
如果都是衛所的將官倒還好說,有徐輝祖頂著,可現在是官場的問題,是文官的問題,找不到人背鍋了。
三個人都命苦,無奈之下,只能請求從重處罰,不重懲怎麼對得起自己挨訓的委屈?
朱允炆看著這三個老油條,一口一個懲罰,絲毫不提自己的責任,你們倒是請求自罰個一年半年的俸祿啊。
不久之後,朱允炆傳出旨意,但凡涉案官員,一律罰沒財產,全家發配北平,凡是涉案將校,一律罰沒財產,全家發配交趾。
冷冰冰的處罰,讓隨行官員膽戰心驚。只不過是將手伸向了清江船廠,只不過是貪汙了一些,就淪到發配的地步,確實是太過嚴重……
朱允炆不在意給這些人搬家,反正北平需要更多的人,交趾的漢人越多越好。
清江造船廠收回了一批船,開始走上了穩健的造船之路,一干官員與將校被處理,再無人敢窺視清江船廠,民間對河船的需求日益高漲,商人更是開出高價求船。孫銳考慮到清江造船廠的運作,寫文書請求朱允炆發賣一批河船,朱允炆批准清江造船廠發賣三分之一的船隻,其他分配給工部、戶部,以滿足朝廷運糧、運物的需要。
鳳陽皇陵。
這是朱允炆第一次來鳳陽謁陵,這裡埋葬的是朱元璋的父母與兄嫂。
朱元璋對父母情感很深重,從明皇陵的建造可窺一斑。
明孝陵動工的時間是洪武十四年,而明皇陵動工的時候是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還是吳王,沒稱帝。
洪武二年營造中都,又一番修繕、加固明皇陵。洪武八年,中都爛尾,諸多材料擱在那裡也是浪費,搬走還費時費力,朱元璋大筆一揮,材料都給老爹老媽了,明皇陵再次擴大。
直至洪武十二年,明皇陵竣工。
仔細算算,這明皇陵從動工到竣工,跨過了十三個春秋。
明皇陵坐南朝北偏東,它不是簡單的一土堆,地上建築,地下地宮就完了,其比秦始皇陵的兩重城牆還多了一重,有三重城牆,外為土城,周長二十八里,中為磚城,周長六里,裡為皇城,周長二百五十一步。
這裡有專門的皇陵衛來守著,五千多人的使命就是幫老朱家看墳。
朱允炆帶人自土城北門正紅門進入,經紅橋、欞星門、磚城明樓、神道、御橋,抵達皇城金門,進入皇城,行走在皇陵神道之上,前面是享殿,享殿後面便是陵墓,在陵墓前,矗立著高大的皇陵碑與成雙成對的石像。
皇陵碑由碑首、雲盤、碑身、駝峰和鰲坐五部分組成,高兩丈兩尺六寸,碑額篆有“大明皇陵之碑”六個大字,這六個字是朱元璋親自撰寫。
最讓朱允炆在意的並不是這六個字,而是這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