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 中都謁陵(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元璋原本讓文官來撰寫碑文,估計是覺得自己沒多少學問,可文官寫出來的碑文太過華麗,粉飾現實,說得朱元璋老爹老媽好像生前過得日子雖然不好,但有福氣,有大運氣,積累了八輩子的福才生了個朱元璋,你們在底下也應該含笑……
對於這類文章,朱元璋鬱悶至極,想到後世子孫謁陵的時候一看碑文,還以為老朱家祖上都是地主呢,根本無法告誡子孫,於是親自撰寫碑文。
朱元璋是一個敢作敢當的人,也是一個不同於其他帝王的人,人家當了皇上,以前的醜事、辛苦事,恨不得遮掩著,藏著,生怕被人知道,寫個碑文,往往都是“粉飾誇功、諛墓不實”。可朱元璋不怕,直接寫自己的出身,親身親歷,什麼爹孃死了沒辦法埋,又去當和尚求活路,還去要飯,參加起義軍,東渡大江,一統江山……
如“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里人缺食,草木為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又如“從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討罪,將士湯湯……不逾月而眾集,赤幟蔽野而盈岡……”
文筆之悽嗆,經歷之坎坷,可謂是朱元璋的真實寫照,並無一句造作之言。
朱允炆與朱棣是謁陵的主角,禮官又需要忙碌,一番禮儀之後,太陽都要下班了,禮部才高聲喊:“禮畢。”
在許多隨行官員看來,朱允炆北巡的終點就是鳳陽,謁陵就是目的,現在鳳陽也看過了,陵墓也來過了,也該打道回南京了。
可朱允炆並不打算就此止步,面對眾官員期待的目光,朱允炆給了他們另外一個新的方向:“謁陵已然結束,按理說車架應就此返京。可朕心憂移民百姓,又擔憂會通河疏浚一事,既然已經到了鳳陽,何不再向北走一走,也好看看那裡的百姓生活如何。”
此話一出,反對者眾。
禮部尚書黃觀有些著急,連忙說:“皇上,哈密王安克帖木兒的使臣已過了開封,正在前往京師。若皇上此時北上,必無法會見其使臣。”
朱允炆平和地說:“哦,區區哈密王的使臣,值得朕去京師等他們嗎?找人送個口信,讓他們到濟寧等著吧。”
黃觀無語,人家跑了幾千裡,連京師都不讓他們去一趟,直接在外地接待了,這不合禮儀啊。
刑部尚書侯泰也反對朱允炆繼續北上:“兩淮事務眾多,朝廷諸事繁忙,皇上應居京師,如北極不動,眾星拱衛,方興萬民。”
朱允炆皺眉,你一個學刑法的,跨行業發展什麼天文學:“朕若再走訪走訪,怕不知地方還有多少事瞞著朕啊!你與暴昭主刑部,如此多的官員知法犯法,你們當真沒有責任嗎?”
侯泰愣住了,自己是處理犯人的,如何規避犯人犯罪,不是刑部的事啊,這火怎麼還燒自己身上來了……
御史反對:耗費國孥。
朱允炆:老子自掏腰包。
御史再反對:路途遙遠,不安全。
劉長閣:去你丫的,安全是你管的事嗎?
御史三反對:文書沒人批,耽誤事。
朱允炆:晚上加班批。
一堆理由,一一反駁,直說得一眾以說話為生的言官都沒反對理由了。
得,攔不住了,那就隨你吧,你老大。
朱允炆敲定了方向,說:“車架自鳳陽返回京師,對外宣稱北巡結束,朕已回京,若有人通風報信,走漏封風聲,呵呵……”
繼續北上,不用車架,朱允炆也不可能帶所有人出發,於是與眾官員商議一番,決定大部分官員返京,其他官員分為四路巡察地方,於十月二十日于山東濟寧會和。
第一路:朱允炆、夏元吉、楊士奇與皇后、賢妃等人。
第二路:朱棣、解縉,六部官員。
第三路:茹瑺、徐輝祖,六部官員。
第四路:戴德彝、蹇義,六部官員。
這一次大巡視,皆是官員微服,深入地方,不到萬不得已,不得暴露身份,隨行之中皆有安全域性之人,以負責安全。
只說朱允炆這一路,離開鳳陽城,朱允炆並沒有急著北上,而是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西進,去了懷遠縣。
建文元年時,懷遠決堤,朝廷以工代賑,移走了不少懷遠百姓,而為了充實懷遠人口,朝廷在山西移民時,在這裡安置了八百戶山西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