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慧坐在床頭,看著燭光晃動旁的朱允炆,暗暗傷感,白日裡忙碌,到了夜間還需要批閱奏摺,天氣漸寒,屋外都已上凍,若不是屋子裡的暖爐,這裡怕也會冷如冰窖。

朱允炆目不轉睛地看著手中的文書,文書是薛祿自大同發來的,薛祿認為韃靼西遷甘肅一線,瓦剌在西部蟄伏,帖木兒準備東征,亦力把裡準備北征,都意味著西北將出現大變局,希望朝廷早日屯糧,並派遣重兵拱衛西北。

薛祿能站在大同之上,思考西北風雲,足見其絕非莽夫,而是一個善於抓住全域性的將才。

西北出風雲,已經成為了事實,能看到這一點的人卻不多。

朱允炆想起了在甘肅的袁嶽,宋晟並沒有將袁嶽直接放在嘉峪關等最前線,而是將其放在了山丹衛,充任騎兵指揮史,鑽研騎兵戰術。

對於袁嶽而言,他出身於廣西,善步戰,他想要進一步成長,必須精通騎兵戰術,聽宋晟前段時間來信,誇袁嶽頗有常遇春之風,善突襲,也不知他成長到了哪一步。

西北!

朱允炆攤開輿圖,很是憂愁。

戶部、兵部、五軍都督府都在配合西北戰事,可依舊無法解決後勤問題。二、三十萬兵力轉入西域並不算難,難的是如何讓這數十萬兵力在西域活下來。

他們去西域不是搞個七日遊,看敦煌看看壁畫就回來了,他們需要長時間在西域作戰,過於漫長的補給線讓兵部、五軍都督府高層很是擔憂。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圖謀西域就是個笑話。

朱允炆不是神仙,沒有搬山運海的法術,無法將江南的糧食一瞬間轉移到西北,但如果只依靠大明百姓去運輸糧食,那大明多少事都要擱置,無數百姓無法安於生產,大明發展必然被拖入深淵,必須尋找其他的辦法。

馬恩慧見朱允炆煩惱,不由走了過來,問道:“可又是那個帖木兒惹皇上煩憂了?”

朱允炆喟然:“是啊,這個瘸子有點厲害,四叔對上他怕也需要一番苦戰。眼下最難的,還是糧草補給,路太遠了。”

馬恩慧低頭看了看輿圖,眼露柔光,低聲道:“若臣妾可以給皇上出個主意,皇上能否答應臣妾日後不熬過三更天?”

“哦?”

朱允炆有些意外,仔細看著馬恩慧:“若皇后能解決如此難題,朕又何必需要熬夜。”

馬恩慧款款走到朱允炆身後,抬手放在朱允炆的肩膀上揉捏著:“臣妾只想問,路那麼遠,當年蒙古與北元是如何穿越沙海,進入極西之地的?路那麼遠,帖木兒又是如何保障後勤?亦力把裡與哈密也有不少人口吧,他們又是如何保障後勤的?”

朱允炆頓時茅塞頓開,自己與徐輝祖等人一直都陷入了一個邏輯陷阱,大明打仗後勤都是依靠民工運輸糧食與物資的,這沒錯,也符合大明的現實。

但問題是,西北的後勤不一定完全依靠民工啊,當兵的只要有吃的喝得,那不就妥了?

鐵木真、忽必烈怎麼做的?

帖木兒怎麼做的?

咱們依葫蘆畫瓢總可以吧,不就是趕著一群牲畜出征嗎?這年頭母馬不好找,母駱駝還是多啊,渴了弄點駝奶喝不就是了?

駱駝力大,能馱著三四百斤貨物,一匹駱駝弄個三百斤糧食,足夠一百個兵吃三天的了,再搭配獨輪車,在甘肅、嘉峪關等地弄些糧倉,事情不就結了?

對了,既然要用駱駝,駝城是不是可以造出來,拿出來對抗帖木兒的騎兵那是相當的有效啊。

“傳內閣、戶部、兵部、五軍都督府等大臣。”

朱允炆拉過馬恩慧重重抱了下,便大聲喊道。

後勤大事,耽誤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