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在何處?”

朱允炆問。

楊士奇言道:“北平是除京軍外,第一個推行新軍之策的地方,京軍新軍之策許多經驗也是來自於北平,皇上若能視察北平軍營,檢閱軍隊,定能增軍士榮耀,壯軍士保家衛國之決心與意志,此其一。”

“其二,北平與蘇州率先推行新商之策,皇上雖視察蘇州,然南方與北方,蘇州與北平終有大不同,若不去北平巡視,如何知那裡商人困難?”

朱允炆聽得很仔細,連連點頭。

楊士奇見事情已經到了這個份上,只好繼續說:“其三,北平是當下唯一一個廢除衛所,發售軍屯之田的地方,又吸納了山西數十萬移民,是移民之中的重中之重,如此特殊之地,北巡不巡,豈不是是北巡不實?”

茹瑺跨步走出:“雖北平有諸多特殊之處,但皇上出京已有兩個月之久,眼下距離元旦與國慶不遠,皇上應坐鎮京師,不可虛待使臣,不可不見百姓啊。”

朱允炆看向解縉,略帶威脅地說:“解閣,你認為楊祭酒的話,可有道理……”

解縉吞嚥了下口水,這算什麼,不是擺明了趕自己上架?

怪不得楊士奇一張死人臉,這是被拉出來當替罪羊了,完了,現在輪到自己了,該怎麼辦?是和茹瑺等人站在一起,催促朱允炆回京師,還是把頭一低,支援朱允炆去北平?

解縉再一次想起自己被朱元璋趕走時的落寞場景,枯燥乏味的日子如同河水,一日日將自己淹沒,自己如何掙扎,也無法掙脫,直至朱元璋走了,自己才抓到一根稻草。

眼下自己位極人臣,坐在內閣之中,靠的是朱允炆的賞識與支援,若猜不透他的心思,順不了他的心意,自己怕是會有麻煩的。

現在楊士奇崛起的速度有些快,皇上走哪裡都帶著他,顯然是要重點培養的,加上此人智慧不凡,管理國子監更是井井有條,成績斐然,若哪天自己不得聖心,那取代自己的,非此人莫屬啊。不行,得跟著朱允炆混。

解縉沒有堅持自己之前的觀點,而是堅持了一貫的立場:無論好壞,站在朱允炆一邊:“臣想了下,發現楊祭酒所言確實有理。揚州、鳳陽,濟寧等地,皆不如北平特殊,北巡至此,若不去北平看看,確實不合適。”

茹瑺憤怒,指著解縉大罵:“你身為內閣大臣,焉能如此反覆無常?!”

解縉也不介意,反擊回去:“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我聽孔子的話,有什麼過錯呢?”

茹瑺憤然:“小人啊!皇上,臣要彈劾解大紳,毫無立場,心性不定……”

解縉反過來喊:“皇上,臣要彈劾茹良玉,強權欺人,把控言論……”

楊士奇看著爭鬥不休的解縉與茹瑺,輕鬆地後退一步,你們愛怎麼鬥怎麼鬥,無論是啥結果都謝謝你們兩位,至少沒人關注自己了。

朱允炆拍了拍桌子,喊道:“夠了,朝廷重臣,成何體統!解閣、楊祭酒所言並非沒有道理,朕意已決,巡視北平!至於京師諸事,交給太子來辦便是。”

茹瑺等人無奈,想要進言也沒了機會。

考慮到京師諸多事宜需要辦理,朱允炆下旨讓禮部、吏部、都察院等一干重臣返回京師,戶部侍郎、兵部侍郎與五軍都督府等隨行官員也紛紛回京,加上北方更寒,馬恩慧與賢妃等人不宜頂風前行,便安排其一路返京。

朱允炆再次安排朱棣、徐輝祖、解縉、鐵鉉等人分路北上,身邊只帶了夏元吉與楊士奇兩位文官,在劉長閣、湯不平的護衛之下出發。

濟寧城可以說是介於南京與北平中間位置,向南千里至南京,向北千里多點到北平。

朱允炆並沒有入濟

南城看望耿炳文等人,也沒有去德州考察下現在出沒出來扒雞,而是一路經停小村小城,穿山東而上,直朝著天津港而去。

天津港對於大明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洪武年間海運的糧食,大多數都是經過大沽海口進入直沽即天津,並在這裡卸貨,換作小船將糧食運抵北平等地,以保障後勤。

現在的天津港,可不是單純的一個貨運港口,其還有一層身份:市舶司!

市舶司是管理對外貿易的朝廷機構,有權接待海外商人、使臣,有權收取相應的稅費,有權約束與管理海船。

考慮到天津港處在北平後院,這裡一旦出了問題,必然會波及北直隸,朱允炆特意在這裡設定了天津三衛,以確保天津港的安全,甚至考慮將東海水師的總部設定在登州,只不過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反對,認為琴島(青島)的海灣更適合作為東海水師的總部,可設大型船廠與軍港,這才罷手。

即便如此,在天津外海每日都有不下五艘大福船遊弋,以保障其安全。

朱允炆來這裡,是想考察市舶司的運作狀況,檢視市舶司能否透過船稅的方式,補充下國庫。這年頭再多錢也禁不起霍霍,鬼知道西北之戰要花多少錢,不開源是行不通的。

第七百四十三章 北上,北平(三章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