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公鑑正了正心神,看著年紀輕輕的朱允炆,能說出公文內容,說明此人是朝廷中人,但朝廷中如此年輕的官員可不多啊,莫不是行人司裡面的進士?

飯糰看書

“還未請教……”

孔公鑑態度更謙恭了。

朱允炆擺了擺手,並沒有回答,而是問:“身份就不需要問了,直說吧,衍聖公如此上書,當真是為了教化百姓,弘揚孔道,還是另有所圖?”

孔公鑑面色凜然,嚴肅地反駁:“我身為衍聖公,孔子之後,自有教化之職,開智百姓,大興文道,有何可圖?”

朱允炆向後靠在椅子背上,姿勢多少有些“大爺”,手指敲了敲桌子,慢悠悠地說:“朝廷大興文教而不用衍聖公府之人,你難道不擔心三十年之後,衍聖公府被徹底邊緣化,世人只知孔子,而不知衍聖公府?”

孔公鑑臉色一白。

朱允炆繼續說:“朝廷打下安南,改為交趾,啟用了孔子七十二賢后人,唯獨沒有用衍聖公府的人,難道你沒有感覺到危機?”

孔公鑑冷汗直冒,自己在那雙眼睛下就如同赤裸,什麼心思都沒有逃出他的窺視。

沒錯,孔公鑑是一個有志向的人,他不甘心衍聖公府被朝廷困在曲阜,只是一個小小的七品知縣,雖然在這裡影響力很大,但終歸是沒有多少權利,治下也只有這曲阜人家!

孔公鑑看到了朱允炆大興教育,原以為他會啟動孔府中人,畢竟曲阜人家識文斷字的頗多,而且孔姓先生眾多,只要朱允炆開口,一口氣拿出三百先生不成問題。

但朱允炆沒有開口,他耗費大力氣在江南征招先生,又在江西拉來不少先生,從頭到尾都沒看曲阜一眼。哪怕是去交趾傳道授業的人,也只是選擇孔子七十二賢之後,比如顏寶、冉忠等,唯獨沒有孔府中人,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訊號,也預示著衍聖公府可能就此衰落。

論教化正宗,自然是孔孟之道。而身為孔子嫡系子孫的衍聖公府及曲阜孔氏人家,卻沒有門路也沒有機會投身於建文教育大戰略之中,這對於存在志向、不甘平庸的孔公鑑而言是一種折磨!

孔公鑑不希望衍聖公府被邊緣化,不希望在大明王朝中佔不了幾筆,渴望出現在世人面前,渴望透過孔氏家族的努力,重新讓世人看到孔家,匡扶教化之道,執天下學問之牛耳!

這些心思很深,可在眼前人面前卻暴露無疑。

孔公鑑的手微微有些顫抖,連忙背在身後,盯著朱允炆說:“大興文教,乃是天子之策。作為曲阜孔氏,衍聖公府,責無旁貸。交趾之事與孔某人無關,我等只想效忠朝廷,為文教興,啟明智,傳聖人之道略盡綿薄之力!”

朱允炆目光中透著玩味,孔公鑑說得冠冕堂皇,只不過是想以教育為跳板,重新讓衍聖公府、孔家人登上政治舞臺罷了。

孔家再牛,什麼華夏第一家,這都是朝廷支援的結果,若沒有人在朝廷裡給他們說話,衰落是可以預期的事。

大家學習孔孟之道,祭祀孔子,也不一定去曲阜啊,要知道元代與明代的學堂裡面是設定有孔廟的,遛個彎就能瞻仰孔子,衍聖公,衍聖公府,誰在乎,若不是朝廷給他們鮮花,他們插在哪裡都不一定……

“你們怎麼看?”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與夏元吉。

夏元吉並沒有表態,楊士奇掌管國子監,可以說是大明文教最高負責人,他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楊士奇承壓兩年了,見朱允炆問,便進言道:“聖上有言,教育乃國之根本,大興教道,啟智百姓,儒師先生先行。眼下衍聖公與曲阜孔氏中先生眾,應委以職務以用之,傳道授業解惑,踐行教道。”

雖然楊士奇也清楚孔公鑑的意圖,但此時不得不支援孔家出一把力。國子監現在承受的壓力實在太大,先生不夠用,連一批優秀的舉人監生都被下放到地方,這讓楊士奇不得不滴血。

文教之路離不開先生教導,社學、縣學、府學的快速擴張,讓熟讀四書五經的先生變得稀缺起來,加上吏部考核、十優州府百強縣考核都加大了教育考核力度,各地都在要先生要儒師,楊士奇是真的有些扛不住了,擱置孔府力量的目的已經達成,是時候拿出來用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