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學習的是辯證思想,多個角度看問題,對於衍聖公府和孔子,從來是分開看的。

沒錯,衍聖公府在古代歷史中扮演的角色並不光彩,說他們是漢奸、垃圾並不為過,這也是鐵證如山的事實。

但這一切都和孔子本身是沒多少關係的,不能因為孔子的子孫太喜歡當孫子,就把髒水潑到孔子身上。

事實上,自漢至明,歷朝歷代祭祀的是孔子,推崇的也是孔子,至於衍聖公府或孔府的人,說好聽點給他們官位、地位是為了招攬民心,說不好聽點,就是讓他們好好給祖宗看墳守廟,順便學一學孔子的學問,只可惜,這群人沒出去周遊過,只沉淪在享受中,誰給他享受,他就把頭低給誰。

用後世的話就是,有奶就是娘,有錢就是爹,至於什麼名聲,氣節,骨氣,道德,通通都是排放物。這些評價對歷史中的孔府人家來說,絕不是朱允炆感性的發洩,而是理性的現實。

朱元璋是打心裡鄙視衍聖公府的,尤其是一想到衍聖公府曾經建議元朝早點把紅巾軍幹掉的事,更是討厭衍聖公府,所以在招降衍聖公的時候,根本沒給對方面子。

但朱元璋也十分清楚,衍聖公的面子可以不給,但孔子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相併,故後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盡禮,修其祀事。”

“孔子之言,誠萬世之師。”

“孔子明帝王之道,以教後世,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綱常以正,彝倫攸序,其功參於天地。”

這是朱元璋的原話。

衍聖公沒什麼用處,可孔子的教化之力,倫理綱常,對於大明的統治是必須的,朱元璋大祭孔子,甚至在洪武十七年下旨天下所有讀書人通祭孔子,出發點就是維護王朝統治。

既然要祭祀,就不能不提孔家,衍聖公府。

朱元璋在南京祭祀孔子好多次,但還真沒跑曲阜祭祀過,至於原因嘛,不好說,但朱元璋確實派遣官員至曲阜祭祀孔子,甚至為了表明朝廷對孔子的尊重,不僅花錢修了曲阜城牆,還給老孔家修了衍聖公府,沒錯,衍聖公府是老朱在洪武十年下旨修的。

但這些行為,只是為了收買人心,並不意味著朱元璋真正的器重衍聖公府,一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朱元璋雖然承認了衍聖公,但不給其官職,除了曲阜知縣……

要知道衍聖公在元代可是世襲公爵,官至秩二品,有禮部尚書和侍御史等實職,到了明洪武朝,也就只剩下了虛職公爵和七品知縣。

夏元吉讓衍聖公府的看護通報京師有客前來,然後對朱允炆介紹著:“在孔夫子走後,其子孫世代都居住在廟旁守廟,看管孔子遺物,只不過之前孔府錯落無章,太祖爺下旨營造衍聖公府,這才有了眼下的九進庭院,前為官衙,三堂六廳,後為內宅。”

朱允炆平和地點了點頭,這裡雖然與後世差別不小,但整體佈局並沒有太大改變,隨僕人引入,迎面就是二門,平時人只走腋門,正門不開,以示莊嚴,多數只有帝王來的時候才開。

衍聖公府大堂,這裡是衍聖公日常辦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案件,申明家規族規的地方,也是重要節日舉辦禮儀的地方。

此時的孔公鑑正奮筆疾書,筆端流轉,揮毫之間,字跡已生:

敦禮明倫。

低頭審視著字跡,孔公鑑滿意地點了點頭,此時下人來報:“衍聖公,客人已到。”

“請。”

孔公鑑雖然不清楚具體是誰,但不敢有絲毫怠慢。這倒不是孔公鑑有多好客或多禮遇他人,而是因為宋正臣作為僉都御史,一直在山東、北直隸晃悠,這個傢伙就是個刺蝟,遇到不平事、不平人,就湊上去扎一下,所過之處,總會慘叫一片。

魯王府現在老實得跟個鵪鶉似的,現在都被宋正臣三天兩頭拜訪給搞的閉門謝客,再也不出門了。孔公鑑擔心如果怠慢客人,訊息傳入宋正臣耳朵裡,給自己一個“不知禮儀,枉談孔孟”的帽子,那這衍聖公府就糟糕了……

孔公鑑看著走進來的朱允炆、夏元吉與楊士奇等人,雖是陌生的緊,但還是很有禮貌地安排落座,奉茶,然後問:“不知幾位來衍聖公府,所為何事?”

朱允炆打量著孔公鑑,此人年紀與自己相仿,倒是一表人才,頗有書生意氣,開口道:“衍聖公自去年十月起,就屢屢上書朝廷,希望孔府中人能為朝廷分憂,願出先生,入社學、縣學、府學,授業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