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 解決琉球的機會(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允炆打安南不是沒有阻力,也有官員反對,比如內閣大臣陳迪等,只不過安南做得太過分,不打沒辦法收場了,這才動用了大軍。
可大小琉球不是安南,人家老實巴交,甘當小弟,逢年過節總是會派遣使臣來喊一聲大哥,過節好,這要是朱允炆突然拔刀子把大小琉球幹掉,輿論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一眾官員必然會大罵朱允炆背信棄義,不講原則,不要臉……
考慮到官員要氣節,大明朝也應該有骨氣,不能對兄弟下刀子,朱允炆想要拿下大小琉球,唯一的辦法就是藉助外力,而這個外力有三個:
第一個外力,以陳祖義為首的海賊;
第二個外力,日本。
第三個外力,琉球內亂。
無論是有人對大小琉球出手,還是琉球內部亂了,大明都有充分的理由出兵,至於趕走敵人與戡平地方之後,要不要蓋房子駐軍,這些小事可以慢慢商量,談判個幾十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朱允炆知道琉球遲早會內亂,雖然這些人未必會向大明求援,但大明可以當一次好人,主動幫助他們少死一些人……
問題就出在“遲早”兩個字上,到底是多遲,多早,朱允炆根本不清楚,後世學習歷史的時候,琉球歷史都是一筆帶過,僅有的文字還都是大家啥時候過去的……
等日本出手就有些不靠譜了,現在的足利義滿估計狗刨都沒學會,爬不了那麼遠的地方,他真想動手,也會先打朝鮮。至於足利義滿的他兒子,那就是個膽小的封閉主義者,估計到死都不會出島一步,再輪下去,自己都要老死了。
現在最合適的外力,就是這個陳祖義了。只不過這個人雖然是一顆好的棋子,但不好操控,加上被鄭和打得太慘,估計是沒膽量直接進攻大小琉球,以免被堵在陸地上被包了餃子。
朱允炆沉思良久,終於在過了黃河上岸之後,對楊士奇等人說:“待鄭和返回之後,朕會安排應對之策。”
楊士奇與夏元吉見朱允炆已有決斷,並沒有再說什麼,雖然陳祖義是個危險人物,但對大明來說,他現在就是個小毛賊,再怎麼折騰,也不會帶來無法承受的損失。
過了黃河,向北十餘里就是微山湖,過微山湖向北,便是藤縣、鄒縣,再繼續向北,便是兗州與任城。
朱允炆抵達任城時,已是十月初五,北風凜冽。
在這裡,朱允炆收到了一個好訊息:
鄭和的船隊終於抵達太倉州。
看著這一條訊息,朱允炆不由暗暗慶幸,這次歸航的時間點選得有些冒險,北風之下,船隊能順利回來算是好樣的了。
雖然朱允炆沒有親自去迎接鄭和,但為了表達對鄭和船隊與軍士的重視,下旨讓朱文奎帶文武官員親至長江邊,代天子嘉獎將士。
朱文奎還小,不會辦事,但陳迪是老江湖,這點場面還是駕馭得住的,有他和詹事府的官員幫忙,想來是沒問題。
鄭和的迴歸,讓朱允炆放下了一樁心事,朝廷中官員催促朱允炆返回的奏摺越來越多,無外乎是:外國使臣來了許多,你當皇帝的不回來主持是不是太不給他們面子了?咱們泱泱大國,要懂得禮儀,主人是要露臉的。
但朱允炆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暫不回南京,反正使臣一時半會也回不去,下次出航最快也是明年九月份,這群人需要住在大明近一年,不著急馬上就見面。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必須去一趟北平,在那裡提出遷都的設想,商討遷都的可行性。已經走了一多半路了,現在讓自己回頭,不合適。
京師有啥事,先讓兒子頂著……
朱允炆傳了旨意,大致意思是北巡尚未結束,回京需要時間,你們都候著吧。
距離十月二十日於濟寧會合的時間還早,朱允炆決定暫緩去濟寧,轉而去了曲阜,新一代的衍聖公孔公鑑曾上書朝廷,想要發動孔氏家族的力量,參與到社學、縣學之中,朱允炆一直壓著沒批,就是想要親自見一見這個年輕人。
在朱允炆看來,衍聖公府的名聲可不好,用不用需要慎重……
PS:真誠感謝v臭不要臉v讀者打賞上盟主,謝謝兄弟的支援。等我忙完婚事,一定好好更新。有票的兄弟可以支援下,驚雪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