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反切法?推拼音(三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張博志起身喊道:“臣想要領幾十兩銀子,且寫一些難字試試。”
說完,張博志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略一沉思,便寫下四個字:
冥昭瞢闇。
朱允炆微微一笑,這四個字取自屈原的《天問》。
張博志寫完之後,其他人也紛紛上臺,黑板之上,很快就寫出了二百餘字,生僻字與難字居多。
朱允炆看著眾人,說:“反切法有其問題,但若是在反切法的基礎上,再作創新,就會形成另一種標註法,諸位不妨看看這一種方法合不合適。”
提起粉筆,朱允炆在黑板上對每個字旁註拼音與聲調。
楊士奇眯著眼看著,古怪的不像是漢字的符號不斷出現,仔細看,這不是西方典籍中出現的字元嗎?
欽天監裡有不少西方典籍,就是用這種符號寫出來的。
國子監數學院的院長馬哈麻更是驚呆了,自己是回回人,精通西方文字,朱允炆此時用的,不正是西方的拉丁文字嗎?西方天主教可是將拉丁語列為第一官方語言,許多文獻都是以拉丁語寫成的。
但仔細看,這些符號匪夷所思的組合,用拉丁文來解讀根本就不通。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馬哈麻有些麻木了,明明認識拉丁字母,卻偏偏在此時,一個字都拼不出來。
精通拉丁文的都不懂,其他人更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以。
朱允炆標註完之後,暗暗嘆了一口氣,原想著將拼音作為朱家的家學,但仔細想想,朱家的江山是靠無數個家庭支撐起來的,只顧著自家,沒有顧國家,還算什麼君主?
權力是公器,教育是國本。
將拼音藏在後宮之中,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不如讓它走向民間。
中國拼音注音,可不是西方的舶來品,而是中國人在拉丁字母的基礎上,與反切法結合的結果,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創造,這是一套近乎完美的注音法,也是學子入門識字最快捷的一條路。
為了大明教育,只能拿出來用了。
朱允炆轉身,對朱文奎與韓夏雨說道:“一個人讀一半,仔細點。”
朱文奎輕鬆地上前,有些字不認識,但拼音卻早已熟稔,只要默默拼讀一番,張口就能讀出來,雖然有些慢,但字字無誤,聲調精準,不由讓眾人大驚失色。
一四五歲的孩子,不可能辨識如此多的生僻字,可朱文奎卻清清楚楚地念了出來。輪到韓夏雨時,更是伶牙俐齒,讀完之後還意猶未盡,這點考核相對於陪朱文奎學習的內容,簡單太多了……
“這是怎麼回事?”
楊長風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鄒緝也清楚,孩子不可能認出如此多的生字,哪怕是朱文奎再優秀,也不可能一字不差,一音不差,他畢竟只是一個孩子!
張博志傻愣愣地看著,孫文舉已經呆掉了,就連解縉、夏元吉、陳迪、楊士奇這些人,也被深深震撼。
朱允炆看著變得嘈雜起來的會場,笑著抬起手,壓低了聲音,開口:“相信在座的眾人中,有些人是可以辨識出黑板上的符號是拉丁文,西方文字。但朕用在這裡的拉丁文,卻與你們所知道的拉丁文讀音不同,它的名字叫做拼音。”
“拼音?”
眾人疑惑,各自茫然。
朱允炆解釋道:“所謂拼音,即對漢字,以拼音符號的方式來標註,學生在學習漢字之前,先學習拼音,只要掌握了這些拼音,在字旁標註,完全可以讓學生清清楚楚地識讀陌生文字。拼音總共有六十三個,掌握六十三個拼音,便開啟學習漢字的大門,相對於反切法而言,這種辦法更為適合初學者。”
只有六十三個?
楊士奇目光中閃爍過一道精光,天底下竟有如此學問?
“皇上,此等學問亙古未見,是誰所創?”
陳迪很想知道,眾人也都想知道。
朱允炆淡然一笑,看向朱文奎,朱文奎走出一步,對眾人道:“父皇教導過,這一套漢語拼音是周有光周先生所作……”
PS:
今日加更,以此感謝v臭不要臉v讀者的打賞,謝謝朋友的認可與支援,也感謝大家的陪伴。驚雪努力,儘量在十月份辦完事後爆更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