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教育弊病(一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春意料峭,江南尤冷。
一座高臺,坐北面南,臺下坐滿了教諭、訓導、儒士與先生。
朱允炆坐在高臺之上,左面是內閣解縉、陳迪、禮部尚書黃觀,右側是禮部侍郎楊士奇、陳性善、董倫。
眾人落座,朱允炆起身走至前面,環顧眾人,平和地說:“朕向天下百姓承諾過,要讓他們的孩子有書讀,可大教育戰略推動了一年,進展實屬緩慢,各地屢屢上書,談及諸多問題,今日在這裡,你們不妨暢所欲言,直陳問題。拍馬溜鬚之事,就不要出現在這裡了。”
此話一出,眾人有些鬱悶。
花費了兩天時間,搜腸刮肚,寫出來的溢美文章怕是不能用了啊。
早知如此,就不準備文稿了。
“講吧,誰先來。”
朱允炆轉身坐了下來,看向臺下。
無人起身,一時寂寂無聲。
楊士奇見狀,對朱允炆行了個禮,起身走出來:“既然沒有人先說,那就按省來吧,陝西的先生,請陳言。”
陝西鳳陽府教諭徐厚識年近五十,身體尚好,第一個站了起來,對高臺行禮,然後喊道:“皇上,諸位,既然要陳說教育弊病,臣就斗膽說上幾句,若言錯失據,還請恕罪。”
朱允炆笑道:“今日只管奏陳,哪怕是你們扒出來布政使衙門的軼事,也沒有人會怪罪。”
臺下鬨堂大笑,眾人不由輕鬆許多。
徐厚識作揖,然後喊道:“微臣出自府學,就單就府學而論,朝廷推行教育革制,引雜學入國子監,這些事早有定論,且不多說。只是府學不如國子監,先生數百,各類皆有。府學中教諭、訓導,加起來最多不過八人,最少的,只有五人。”
“以八人或五人,執教諸多課業,多少有些強人所難。加之一些訓導,並不精通雜學,唯通儒術,談論四書五經,頭頭是道,但及其他,支支吾吾,頗似有難言之隱。臣以為,朝廷若在科舉中加重雜學,應空出幾年時間,先提升先生雜學之能,再作執行。”
朱允炆聽聞之後,連連點頭。
這是一個教育公平的問題,以前是出自縣府學,考取舉人,之後直接參與會試。現在朝廷雖然引雜學入國子監,入府學、縣學、社學,但歸根到底,教師型人才不夠。
在這種情況下,舉人想要更好考取功名,唯一的辦法就是取得舉人身份之後,進入國子監再修習幾年,這就從舉人到進士,改變為了舉人到國子監再到進士,多加了一個環節,對應需要多花上三年時間。除非府學本身就擁有很好的雜學訓導,可以在出了舉人之後,直接考取功名,跨過國子監。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府學、縣學缺乏儒師之外的訓導,這一點朕是知曉的,可天下府學、縣學如此之多,一時之間朕也無法找尋如此多的良師充入地方。國子監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大犧牲,一些原本官途光明的監生,尚未肄業就被朕送到了地方,這裡坐著不少國子監的監生,他們是知曉的。”
朱允炆認真地回答著徐厚識的問題,繼續說:“為了緩解這個問題,朕與內閣、禮部、國子監官員商議過,當下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將國子監作為最高學府,待學子府學肄業之後,進入國子監,以國子監引導學子研讀更高學問。也就說,社學、縣學、府學、國子監,這是四級制。”
“府學學子取得舉人資格者,可選擇不入國子監,直接參與科舉考試。若其文史功底高深,才智一流,朝廷依舊會破格錄取為進士。但朕以為,多花上三年時間,博覽其他,開拓眼界,於塑才,朝廷選才,用人,是有幫助的。徐先生以為這樣可妥?”
徐厚識等人聽聞,也算是聽明白了,朝廷在教育路線上,已經設定了四級制,允許在三級的基礎上魚躍龍門,也可以在四級基礎上蹦入龍門。
“臣知曉了。”
徐厚識坐了下來。
陝西西安府訓導孫長威起身作揖,言道:“臣乃是西安府藍田訓導孫長威,藍田學堂修建於元初,百年來早已是破敗不堪,縣學屢屢求助於知縣衙門,卻只有杯水車薪,臣曾走訪多地,陝西縣學學堂,多是陳舊建築,破瓦涼風,夜觀明月,臣請朝廷可以想辦法,修繕學堂。”
朱允炆示意孫長威坐下,然後看了看左右:“朕沒想到,今日還有伸手要錢的,應該把戶部尚書夏元吉也喊來熱鬧熱鬧。”
“皇上,臣在呢。”
人群后冒出一腦袋,夏元吉站了出來。
朱允炆眼前一亮,道:“來得正好,學子讀書,總不能連個好的場所也沒有,戶部能不能撥付一些款項,專資學堂修繕與營造?”
夏元吉有些為難,現在的大明朝還沒富裕到能翻修所有府學、縣學、社學的地步,尤其是一些發展落後的地方,別說縣學了,就是知縣的衙門也是破爛的,下雨天就在下面放個盆子接水,這都不是什麼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