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元旦。

皇宮,午門。

天色未亮,寒意逼人。

文武百官紛至沓來,文官侍立於文樓之北,面西而立,武官侍立位於武樓之北,面東而立。

外藩使臣、佛家高僧、道家真人、名宿耆老,侍立文官之南,面西侍立。

奉天殿丹陛之西,是殿前司班,指揮司官員三人,面東而立。丹陛之東,是宣徽院三人,西面站立。

尚寶卿、給事中、御史、起居注官員,侍立位於大殿之東,各京軍指揮史侍立於大殿之西。

丹陛南北,站著四名鳴鞭侍衛。

禮部尚書黃觀,與內使監官將冊封太子詔書安奉在殿內詔案上,並在冊寶亭的匣盝內取出太子冊寶,安置於殿內冊,寶案上。冊在前,寶在後,

旭日東昇,天地澄明。

奉天殿與殿外廣場,燔爐檀香嫋嫋。

咚咚咚!

鼓聲傳動,金吾衛盔甲明亮,威武森嚴,列陣午門外東西兩側,旗仗佇列於奉天門外東西兩側。還有拱衛司儀仗、儀馬隊分別歸位。

第二通鼓響起,百官前往謹身殿奉迎冊寶。

朱允炆身著身著冕服,端坐於謹身殿,朱文奎在禮官的引領下前往奉天殿外。

待時辰已至,朱允炆乘坐御輿出謹身殿,至奉天殿。

大樂起,儀仗旌旗颯颯。

朱允炆走出御輿,入座奉天殿大寶,此時朱文奎已在官員的帶領下,自奉天門的東門進入奉天殿廣場,入奉天殿叩拜。

朱允炆看著朱文奎,他年齡雖小,卻已是懂得不少事,不是什麼天才,卻是一個很努力、上進,聰慧的孩子,即懂得舉一反三,也能吃苦。

無論如何,大明需要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他必須能明白自己的思想,明白自己的治國方向,知曉歷史發展本身的規律。

而這,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他有智慧、有學問、有見識、有薰陶。

給他三十年!

他三十四,自己五十四。他正值壯年,自己步入晚年。

挺好。

冊封太子的儀式很是繁雜,也很是冗長,禮樂,內贊官贊唱,行禮,然後又是禮樂,內贊官贊唱,行禮……

之後由內閣大臣解縉授冊寶,之後讀冊寶,禮樂,內贊官贊唱,行禮……

文武百官迎送東宮,安置冊寶。

禮部開啟冊立詔書,前往午門外宣讀,昭告天下。

好了,但這裡,禮儀總算是完成了八分之一。

後面還有太子朝謝皇后,又是近一個時辰的禮儀,之後太子進入東宮,諸藩王還需要拜,還有官員進慶賀表箋,一番禮儀之後,又是禮樂,內贊官贊唱,行禮……

除了官員,藩王外,朝廷命婦也需要入宮恭賀皇后,又是一套禮儀,禮樂,內贊官贊唱,行禮……

在朱允炆看來,搞出來這麼一套禮儀的傢伙純碎就是心理陰暗,胡亂折騰人,隆重一點,肅穆一點,一個地把事情辦了不就妥了,這裡跑那裡跑,這裡行禮那裡行禮,這裡幾個時辰,那裡幾個時辰,有完沒完了……

但沒辦法,朱允炆雖然貴為天子,也無法撼動這古板的禮儀套路,而且人家是有根據的,你爹、你都這樣過來的,到你兒子也不例外……

敬天,敬祖,循規蹈矩,按規章辦事,別急,後面還需要太子去宗廟呢。

啥,晚上了?

好吧,那明天繼續……

一個好好的元旦,把朱文奎折騰地快吐了,要不是之前被劉長閣鍛鍊了一段時間,這會應該躺下了。好在冊封之後並無多少事,除了搬了個家,沒多少變化。

“朕今立東宮官,取廷臣勳德老成兼其職。老成舊人,動有典則,若新進之賢者亦選擇參用。夫舉賢任才,立國之本,崇德尚齒,尊賢之道。輔導得人,人各盡職。故連抱之木,必以授良匠;萬金之璧,不以付拙工……”

朱允炆下旨,選拔東宮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