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神機炮要北移(第1/2頁)
章節報錯
元旦將至,金陵處處繁華,番香番貨,備受青睞。
金川河畔,一艘艘糧船在這裡停泊,數以百計的夥計扛著糧食送至糧倉,在糧庫大使罵罵咧咧地抽查下,送至不同的倉庫。
因金川門外糧倉是京師最大糧倉,船來船往,客來客走,一年到頭多是繁忙之地,原是貧困人家的位置,在商業的推動下,儼然成為了一個小鎮。
夥計口渴了,累乏了,就會去不遠處的黃夫人茶樓裡喝完茶,歇歇腳,實在是困得緊,還可以去茶樓前的長椅上躺上一躺,舒坦。
尋常鋪子可不敢掛“夫人”的名號,像是隔壁的王婆鞋鋪,隔壁街的劉大娘餃子鋪,在金川門外敢以“黃夫人”為名的店鋪,只此一家。
“花娘,上茶。”
“來嘞。”
黃夫人花娘提著茶壺,笑盈盈地上前,快滿時停了下來,將茶壺放在桌上:“劉大哥,這年關了也不休息休息?”
劉白拿起汗巾擦了擦額頭的汗:“可不敢歇著,糧倉得早點補到八十萬石。今年鳳陽、蘇州遭災,朝廷又動了大軍,這糧倉可是空了許多,當時糧價漲的時候,你不也少吃了幾碗米?”
花娘陪笑:“也是,有了這糧倉,京師的米價就漲不起來。”
“是啊,孃的老天爺不給臉,咱就得自己爭一把。”劉白喝了一口茶,勸道:“話說你家啥時候開爐灶,我們可盼著在這裡吃飯呢,大夥說是不是?”
“是!”
一起的夥計起鬨。
花娘呵呵笑著,說:“等著吧,元旦就開。”
“娘。”
黃鶯喊了一聲,拉著朱允炆的手走了過來。
花娘見是朱允炆,知他不喜歡在微服私訪時暴露身份,便微微欠了欠身,算是行禮,迎上前招待。
“路過這裡,討碗茶喝。”朱允炆和煦地說著,然後看了看一旁的解縉、楊士奇,道:“來吧,這裡的茶水雖不比你們平日喝的,卻也別有一番味道。”
解縉隨朱允炆落座,對花娘道:“那可要好好品嚐品嚐。”
黃鶯坐在朱允炆一旁,將倒置的茶碗翻了過來,對花娘道:“娘,楊先生誇我冬考不錯呢。”
“那要好好謝謝楊先生。”
花娘感激地看了一眼楊士奇與朱允炆。
黃家能有現在,全賴朱允炆的支援,若不是黃九二在司禮監經廠當匠人遇到朱允炆,若不是皇宮浣衣局革制,若不是朱允炆微服私訪到了黃家,花娘不知道現在家中會過得如何。
現在一切都挺好。
大兒子黃二斤在中華書局當了管事,分管著幾家分店呢。二兒子黃二月在京師初等學院,因為成績優秀,已經進入小四堂,再有個兩年,就可以考取國子監的下三堂了。
女兒黃鶯也送到了初等學院,學幾個字不吃虧,反正家裡的活她也幫襯不了多少。
朱允炆對解縉、楊士奇說道:“這位花娘原是外浣衣局的管事,每個月還是有些積蓄,只不過為了照顧母親,硬生生辭了,回家門口開了茶樓,念在她勤勉孝順的份上,收了他們家一籃子蔬菜,給他們寫了個牌匾。”
解縉知道這回事,在黃夫人茶樓剛剛出來的時候,應天府的衙役就曾找過黃家的人,他們說是建文皇帝親筆寫的,氣得直哆嗦,認為這家人撒謊,結果深挖了下,嚇得直哆嗦。應天府府尹還希望內閣給朱允炆捎句話,題字記得留名啊……
留名是不可能留的,要不然就太過嚇人了。
花娘帶著黃鶯忙去了,朱允炆也不需要多少招待,對解縉、楊士奇說:“今年收成還是不錯,雖然有些地方遭了災,但江西、湖廣、四川、山東、河南多是豐收,北直隸的移民種植的棉花收成也不錯,已經被商人、布政使司、都司所採購,相信他們能過個安穩的年。”
解縉品茶了下茶水,滿意地點了點頭:“看張昺與各地文書,畝產棉花在八十斤至一百五十斤不等,即便如此,有些農戶也是因此徹底站穩了腳跟,家裡殷實多了。”
朱允炆看向外面的行人,道:“北地天寒,棉花可短缺不了。可棉花不是糧食,終歸解決不了肚子問題。”
解縉見朱允炆有些擔憂,便說道:“北面冬麥已種了下來,聽說還有瑞雪覆地,想來明年是個好年景。百姓家家戶戶預留了三至五畝地,準備來年耕作棉花。”
朱允炆將茶碗放下,看向楊士奇:“到京師的有多少人了?”
楊士奇從袖子裡拿出一份名冊,遞給朱允炆:“有些先生路遠,抵達京師怕要到國慶後了,眼下抵達京師的,只有三百五十人,主要是南直隸、江浙、江西等地的教諭、訓導與教書先生。”
“北平社學的訓導還沒有到嗎?”
朱允炆問。
“還沒有,北平布政使衙門那邊考慮到路遠天寒,額外撥了錢糧,以馬車送來,想來應該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