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平和地回道。

朱允炆翻看了下名冊,說:“國子監務必招待好他們,開年之後,需要聽聽他們的意見,眼下社學看似辦得紅火,可總聽聞存在不少問題,若不解決,文興之路怕是難啊。”

解縉似乎意識到什麼,不著痕跡地說:“朝廷還需要在社學上投入更多錢財啊。”

朱允炆嚴肅地點了點頭:“安南平定,馬哈木臣服,哈什哈蟄伏,阿魯臺休養生息,明年應沒有什麼戰事,騰出來一筆錢,應該用在教育上。”

解縉與楊士奇凝重地點了點頭,朱允炆的意思很明確,建文三年雖然是教育大興元年,但這一年事太多,教育的事也沒辦好,在建文四年繼續以民生與教育為主。

“教材的事必須早點確定下來,形成統一的教材,這對於教育推動有好處,尤其是社學級的教材,不可唯啟蒙讀物,不可唯儒家一言。”

朱允炆指示道。

楊士奇認真地聽著,回道:“國子監正在研究編纂社學教材,初等學院的先生也參與其中,待各地先生抵京之後,國子監會組織他們進行討論,以確定社學教材。”

解縉給朱允炆續了茶,在一旁說:“社學教材不同國子監,還是多聽聽地方社學訓導與先生的合適一些。”

國子監眼下雖然設定了下三堂與上三堂,但畢竟專注的還是中等、高等教育,讓他們直接寫初等教材是有些為難了,思維上的認識很容易讓定位太高,讓社學教材成為中等教材的弱化版,不適合社學,尤其是不適合沒有任何根基的學生。

朱允炆這才下旨,傳召各地社學、私塾、望族先生入京,商議教材編制、教育方向等問題,準備在正月舉辦一次大明的教育座談會。

就在朱允炆與解縉、楊士奇考慮教育問題時,劉長閣匆匆走了過來,遞上一份文書,低聲道:“皇上,安南密信。”朱允炆檢查過火漆,開啟一看,頓時笑了:“張輔和沐晟打起來了。”

“打?”

解縉與楊士奇陡然一驚,還以為兩個人起了內訌,但看朱允炆如此開心,怎麼都不像啊。

“你們看看吧。”

朱允炆有些忍俊不禁。

解縉搶過密信看了看,然後交給楊士奇,兩人也不由笑著搖頭。

沐晟想要二炮局的神機炮,張輔不同意,兩個人乾脆就打起來了,也不知道鐵鉉、楊榮、韓觀等人是不是瞎了,反正是看不到,自顧自說這話,結結實實當了一回旁觀者。

兩個人打架的結果就是,沐晟贏了,畢竟比張輔早爬山溝幾年,體格好,力氣大點。可問題是沐晟悲催地發現,這場架白打了,張輔說了不算數,要單挑應該找鐵鉉……

沐晟是不敢找鐵鉉麻煩的,人家兵部尚書。得罪了張輔,頂多是武將之間的切磋,拍拍身上的土,都誰不會當一回事,可得罪了小肚雞腸的文臣,隨便給開個小鞋,以後日子就不用過了。

但無論如何,沐晟一定要神機炮,“官司”鬧到了京師,這是湯不平先一步送來的訊息,估計不久之後會有正式文書。

“雲南那地方確實不太平,土司眾多,有野心的也不少,給沐晟一些新式神機炮也是一件好事。”

解縉幫著沐晟說話。

楊士奇保持沉默,自己一個國子監的祭酒,在皇上沒有準許之前,是不會輕易跨領域發言的。

朱允炆思索了下,說:“二炮局製備新式神機炮,為的就是使用。眼下最重之地無非是北面一線,雲南山多,裝配神機炮轉運實在是不方便。虎蹲炮適合山地戰,也適合平原作戰,對雲南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火器,不妨讓沐晟帶四百虎蹲炮回去吧,有了這些火器,他也能睡安穩一些。”

解縉仔細一想也是,神機炮最大的作用就是攻城拔寨,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機動與轉運,而且體量相對較大,一個人也背不起來,雲南土司再鬧騰,也就是在樹林裡、山上,搬著神機炮去也不合適。

朱允炆收起密信,劉長閣退了出去。

“安南一戰驗證了神機炮的威力,是時候拿出來發至北方主要城關,以加強防禦了。”

朱允炆很想看看城關上放神機炮對騎兵的殺傷力,後世袁崇煥用十一門進口的紅夷大炮,重創了努爾哈赤,自己要是給每一座城關都佈置個二三十門神機炮,北元騎兵想要一座座城池啃過來的話……

趁著現在大明有錢,需要讓神機炮早點佈置起來,誰再想叫門,一炮解決了完事,總跑來跑去不夠麻煩的。

“你與兵部、五軍都督府商議下,擬定出神機炮配置的城、關,需要配給多少門神機炮,待安南班師,返京的神機炮便送至邊關。”

朱允炆看向解縉。

解縉連連點頭,此事耽誤不得,雖說北元現在消停了,可沒吃的、沒用的,他們早晚還會南下。

PS:

說明下,前文中(第668章與第669章)鄭和前往忽魯謨斯,經仔細的讀者莫兔子精的蘿蔔提醒,這個時間線(建文三年)上的忽魯謨斯應該還是在帖木兒帝國的版圖內,不是一個獨立國家。

感謝莫兔子精的蘿蔔的提醒,前面不好重修,渠道也無法同步,大家就當瞭解下地方風情吧。航海的地理與歷史資料實在是不多,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