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歸附,讓建文帝的聲望得到增強,權威得到鞏固,民心得以凝聚。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在朱允炆的授意下,大肆宣傳武舉制度,將武舉考試與科舉考試並列,形成了朝廷三年兩項大考的局面,民間一些不善修習文字的門戶開始找尋教頭與老師傅,尚武精神逐漸紮根。

十二月六日,朱允炆接連頒佈數十道調任文書,正式任命張紞為交趾布政使,韓觀為交趾都指揮史,四川按察使李文敏平調交趾,並調五十一位清廉官員進入安南,接任安南十五府的知府、三十六州的知州,至於其他人員安置,則由張紞自行任命,事後上奏。

在最初,內閣陳迪、鬱新等人對交趾郡的設定並沒有多少在意,將其單純視為朝廷控制南洋而伸出的手,可當朱允炆說交趾境內稻穀無數,礦產無數之後,才真正予以重視。

交趾有金礦,有銅礦,有鐵礦,有煤礦,還有大量的紫檀木、紅木、鐵木、梨花木……

朱允炆並沒有撒謊,交趾現在雖然沒有包括占城國那部分,但其礦產依舊是值得挖一挖,尤其是金礦與銅礦。

徵南戰爭的勝利,最高興的莫過於戶部。

夏元吉這個元旦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打安南,戶部不僅能收回大軍各項費用,拋開將來的賞賜與撫卹,還能入賬六百多萬兩,彌補掉年中災情與救災耗費,戶部還多出五百萬兩的財政,有這筆錢打底,加上稅賦所得,戶部今年好過得多。

至於來年如何劃分財政,那是元旦之後的事。

在南京百姓穿著棉衣,哈著冰冷的手逛臘月的廟會時,鄭和正穿著單薄的衣裳,心情激盪地看著遠方。

自忽魯謨斯出航之後,鄭和的船隊僅僅在馬祖兒停留了三日便楊帆出航,如此倉促,是因為鄭和想要趕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抵達天方!

十二月十日,在大明算不得什麼特殊的節日,但對於每一個伊斯蘭教教徒而言,這就是最重要的節日,沒有之一。

它叫做古爾邦節,又名宰牲節。在這一日,是伊斯蘭教教徒的狂歡節,家家戶戶宰殺牛羊,舉行會禮,聚餐,熱鬧程度堪比大明春節。

鄭和想在這一天之前抵達天方,在二十日之前,水師船隊停靠在了天放國碼頭秩達(沙烏地阿拉伯吉達),之後繼續航行,逐漸接近天方國的首都天方城(麥加)。

張玉、朱能等人看著一臉虔誠的鄭和,鄭和輕輕說:“這是我夢想之地,早在童年時,我的祖父、父親,都曾來過天方國,在這裡遇到了無數虔誠的教徒,現在我也來到了這裡,我將去觸控聖石,吐露心扉。”

朱能有些咋舌,這鬼地方也太遠了,從去年建文二年九月二十日出航,到建文三年十二月,經過漫長的航行,這才抵達天方。

一年多的時間啊!

“天方是西洋中的大國,這裡一年四季都很炎熱,即不下雨,也不下雪……”

鄭和介紹道。

張玉有些疑惑,問:“沒有雨雪,這裡的人與樹木花草是怎麼活下來的?”

鄭和看著海岸線的方向,笑道:“沒有雨雪,花草樹木都長得很好,而且土壤肥沃,物產豐富,這是安拉親吻過的土地,也是偉大的先知穆罕穆德誕生地,他在這裡打造了一座先知之城。”

朱能與張玉對視了一眼,兩個人都不是教徒,對於什麼安拉,神馬先知不太瞭解,卻對這一片土地很好奇,一個沒有雨雪的地方,天天那麼熱,這裡的人還莊稼是怎麼活下來的?

“我們要不要安排船隻,先行知會天放國的國王?”

朱能問。

鄭和思索了下,微微搖了搖頭:“就讓我以教徒的身份登陸吧,至於國王那裡,等我朝聖過之後再去拜會。”

寶船依舊沒有靠港,這裡也沒有可以容納如此龐大戰船的港口,鄭和只好轉大福船而去。

鄭和不允許身邊跟著幾百人幾千人,張玉與朱能不放心,這萬一遇到個危險怎麼辦?但鄭和執意要帶兩個人上岸,爭吵之下,眾人達成了一個妥協方案。

鄭和帶兩個馬歡、道修兩個通事上岸,明軍隔著一百步跟隨,數量為二百人。

駱冠英、趙世瑜等人並沒有跟著鄭和,這一趟來天方,是大明水師的歷練之路,也是鄭和修行的終點,他去朝聖,是他的信仰。

沿途走過來,眾人也發現了一點,伊斯蘭教的人民都很遵守教義,彼此之間關係和睦,不分貧富貴賤,皆為兄弟,這裡的百姓不會無緣無故攻擊教徒。

駱冠英對天方人很是好奇,他們體格健壯,男子削髮,以布纏繞,女子則編髮蓋頭,想看看長什麼模樣都難。

這裡是禁止飲酒的,所以想找個酒館是不可能了,但很快,駱冠英等人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這裡竟然有傳說中的“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