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明國都的困境與難題(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旦北方防線被突破,韃靼、瓦剌完全可以在一個月之內殺至北平城下。
等到訊息傳入南京,再從南京準備好大軍,然後出兵北上,這些人到了北平城外,打的很可能不是防守戰,而是攻堅戰了。
太過南方,無法及時應對北方威脅,這是大明京師最大的問題。
明代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問題,而且還不止一次。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在土木堡殲滅大明主力三大營,俘虜明英宗朱祁鎮,同年十月十一日打到北京城下。
這個時候,于謙站了出來,憑其勇氣、智慧,率二流三流“預備隊”保衛了北京城
。
一百年後的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再一次打到了北京城下。
道士皇上也慌了,好在俺答沒文化,被明朝一頓忽悠,加上“殘掠人畜二百萬”,夠本了,也便回家了。
否則以當時的北京城幾萬老弱病殘,基本上便是三鼓而下。
試想,若是北京城只是一座尋常的城,而不是大明帝都,那大明的北部領土,如何還能守得住?
等南京派兵過去,春花都可以吟成秋月了!
從大明的存續、政治、軍事方面來看,南京城,根本不適合作為帝都。
朱元璋雄才大略,極有軍事目光,他自然是清楚這一點的,別看大明朝是在洪武元年即1368年開國,改應天府為南京,但開國之後的十年時間裡,南京都不是京師。
確切地說,有京師之實,無京師之名。
直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才改南京為京師,這才確定了南京的京師地位。
朱元璋一開始也在猶豫,到底是選擇在哪裡為大明國都。
擺在桌案上的是四個選項。
第一個,腳下的南京,即金陵。
正如謀士葉兌所言:“定國都於金陵,可以向南拓地,若向北拓地不利,可守江淮。”
第二個,開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明代初期的那幾年,南京是應天府,而北京便是開封府,不是現在的北京。
朱元璋很希望在開封建都,親自考察了兩次,只可惜,開封被打爛了,加上水路淤塞,陸路不暢,糧食運輸是個大問題,不得不放棄。
第三個選擇,便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
龍起之地,好啊,幹吧,就這裡了。
於是,從洪武二年開始,至洪武八年,眼看著中都鳳陽要收尾清渣,驗收之後便可以拎包入住了,朱元璋突然下令,不建了。
好了,這是爛尾樓。
第四個選擇,長安。
派大兒子朱標去勘察,結果朱標回來就掛了。
朱元璋傷心欲絕,也沒了遷都的心思。
現在輪到朱允炆了,也必須考慮國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