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朱允炆很清楚,對於大明而言,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一不是火銃大炮,二不是刀劍盔甲,而是糧食。

民以食為天,解決不了肚子問題,什麼都是妄談。

隨著一條鞭法、遏兼併國策推行,今年納稅田畝數量將達到歷史最高。

以當下各地奏報來看,今年算得上風調雨順,料是個豐收年景。

一旦田畝所產增加,糧食交易便成了一個大問題。

若有地方商人以糧多為由,遏低糧價,必有損於農戶。

農戶手中沒餘錢,只靠著一群貪官汙吏吃吃喝喝,富商走客吹拉彈唱,那這大商業,也只能聚集在京師、江浙、沿海等地,無法廣惠於地方。

朱允炆想要的是遍地開花,不是萬綠一紅。

“各州府設大糧倉,縣設小糧倉,由農稅司出資承建,負責官買糧食,至於糧食價格,便以去年價為準,如此一來,不致商戶壓價。各地糧倉若有不足,可上報州府,州府不足,可上報布政使衙門,統籌糧食調撥與儲備。”

“對於糧食剩餘頗多之地,或以酬徵民,解送京師,或提升京師糧倉商價,引商送糧,或以漕運開南北東西,保障京師、北地大軍用糧。”

朱允炆拍著城牆垛口,嚴肅地說道。

解縉與黃子澄連連點頭,雖然當下京師糧食儲備充分,但畢竟京師人口、軍隊眾多,每日糧食耗費巨大,多備點糧食,總是好的。

朱允炆看向北方,輕輕嘆了一口氣。

南京,龍盤虎踞,是個不錯的建都之地,加上南京及其周邊,皆是糧食主產區,若是不被圍困,基本上不存在斷糧的危機。

在南京興建糧倉,最大的作用只有兩個,一是備災備兵,二是平抑物價。

不像隋唐時期,建都長安,周圍產量區就一個不大的關中平原,一旦出了饑荒,皇上就得馬上打包行李,帶上老婆若干人,大臣若干人,士兵幾萬人,然後跑到洛陽吃飯。

有些時候跑得太急,加上路上乾糧不夠,等到了洛陽,隨行的人餓死一半了。

開“逐糧而居”皇帝先河的,便是大名鼎鼎的

隋文帝楊堅。

後來隋煬帝楊廣上臺,開鑿的隋唐大運河,不也是以洛陽為中心?

嚴格來說,當時的長安,雖是京師,卻經常吃不飽飯,寒酸的很。

朱允炆是不需要當“逐糧天子”,只是對於南京作為京師,朱允炆也是深感憂慮。

南京這個地方好是好,魚米之鄉,物產豐富,挨著長江,不缺水,不缺糧,可是這只是南京的經濟價值。

若是從政治、軍事與國家的高度去考慮,南京這個位置,實在是不合適的。

大明最大、最強的敵人,不在南京城附近,就算是你跑十天半個月,也看不到敵人。

真正能毀滅大明,徹底結束大明國運的敵人,是北方的遊牧民族!

具體來說,是韃靼、瓦剌!

沒錯,南京城距離韃靼、瓦剌很遠,一旦他們鬧事,僥倖打過長城,打到了北平城下,南京城也是安然無恙,畢竟還有淮河與長江擋著呢,那些騎馬的人,總不可能飛過長江來吧。

所以,從帝都的安全性上來說,南京的安全指數是不錯的。

可是,大明帝國,不止是帝都這一片地方,北方大片的領土,都是大明的,那裡的子民,也是大明的子民。

若是韃靼、瓦剌再次佔領北平府,那將會造成事實上的大明割據,形成兩個國家勢力的對峙。

到那時候,大明也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了,而南宋的命運有多悲慘,崖山的海,是最清楚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