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城牆之上眺望遠方,朱允炆不禁有些悲愁。

遷都不是說走就走的旅遊,揮揮手,除了城池帶不走,大部分家當都得帶走。

現在還不是遷都的時候,遠遠不是。

但都,是一定要遷的!

朱允炆猛地拍打城牆,篤定的目光盯著遠處蒼茫,沉聲說道:“以北平府、南京府為中心,建大糧倉,以備北征之用。”

“遵旨。”

解縉與黃子澄答應下來。

朱允炆攜解縉等人沿城牆而行,權當是視察防務。

“解愛卿,蘇州府姚善的奏摺,你認為如何?”

朱允炆問道。

解縉苦澀地說道:“皇上,姚善所指問題,北平布政使張昺也提到過,從當下來看,路引制,確實是不利民商。只是,路引制的存在,也有其優勢,便以沿海之地來論,若無路引,倭匪豈不是可以輕易入城,若在城中作亂……”

朱允炆皺了皺眉,道:“這倒是問題。”

解縉點了點頭,繼續說道:“皇上,不止倭匪,便是私鹽販子、刑罪之人也可輕鬆穿州過府,韃靼、瓦剌也會派人潛入。若完全廢除路引,農戶入城作工、經商者眾,田地荒蕪之下,會不會降低稅賦?”

“臣言說這些,自是憂其不利,然則長遠來看,路引並不能長久,廢除是理所當然的事。只不過在這之前,應做好籌備。”

朱允炆認可地看了一眼解縉,道:“你說得沒錯,這些問題都是可能存在的。韃靼、瓦剌若派奸細而來,多是在邊防之地。九邊之地,當下應是無礙。至於倭匪之禍,散於沿海,於蘇州府、北平府兩地無礙。”

“不妨便讓他們自己試試吧,廢掉轄區內路引,但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好安防問題,加強城內治安與巡查。”

廢除路引,只不過是開胃菜。

真正的大頭,是戶籍問題。

但朱允炆此時還不能丟擲來戶籍問題,因為藩王又要入京了。

朱允炆打心裡不希望藩王今年入京,畢竟路途遙遠,來回小半年了,去年剛回去,還沒睡兩個月,這就要出門了。

朱允炆沒有讓這些人在

清明節的時候回京,可眼下馬上五月,朱元璋的忌辰,再拖延下去也是說不過去。

一年到頭,總需要讓他們來看看老爹吧。

這個時候,需要騰出精力來對付藩王。

戶籍問題太大,不是短時間幾句話便可以搞定的事,說不得朝堂之上還會起風波。

“皇上,從北平、蘇州奏報來看,新商之策成效頗為喜人,臣提議,在京師推行新商之策。”

解縉停下腳步,施禮道。

朱允炆微微搖了搖頭,道:“你是內閣大臣,提議雖重,可未必代表百官與這京師眾多商人。百官靜坐,給朕上了一課,朕不想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新商之策是不是在京師施行,便看百官的態度吧。”

解縉和煦一笑。

皇上還是那個皇上,雖然恫嚇了百官一頓,但也給了百官足夠面子。

將新商之策是否行於京師與官員態度掛鉤,說明皇上希望緩和與百官的關係,不至於處處站在百官對面。

“既然皇上如此說,那臣明白了。”

解縉自信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