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武舉制與兵王選拔(第2/2頁)
章節報錯
再說了,人員籌備,地方安排,場地選擇,考核,張榜……哪個不需要時間!
皇上給的時間太少,根本就不夠用!
茹瑺被朱允炆警告了一番,有些心煩意亂,嚴肅地說道:“皇命不可違,諸位還是想想辦法如何行事吧。”
劉儁等人有些鬱悶,有些不知所措。
鐵鉉嘆了口氣,道:“時間來得及自是來得及,只是有些緊張。先將訊息傳達至各地州縣鄉里,兵部可發文書至各地衙門,由他們配合傳達。然後安排各地設定考場,籌備武舉之事,我們這邊安排人員前往各地把關,監考。”
“至於《武舉法》,可在省考之前完成,不過在我看來,可仿照宋律,早日提交皇上御覽。林林總總算下來,十月殿試並不成問題。”
茹瑺微微點頭,然後吩咐道:“依鐵鉉所言,安排去吧。”
武舉制度始於唐代武則天時期,但當時的武舉考核,主要是戰鬥技能與體能素質,可以說是“重武輕文”,即不考察武舉的“謀略才華”。
當然,唐代選拔武將也不全靠武舉制度,其還設定了“制科”制度,而在制科的一些科目中,有些科目專門是
為了選拔“文武雙全”的武將設定的。
雖然唐代武舉制度有很多不足,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一代名將郭子儀,那就是武舉出身。
宋代一開始是沒有武舉制度的,趙家人重文輕武,可總這樣也不是辦法,被北方遊牧民族壓著打了好多年,沒辦法,才不得不使用了武舉制度。
宋代武舉制度與科舉制度是相似的,也是三級考試,解試對應鄉試,省試對應會試,殿試自然是一樣。但宋代武舉制度在解試之前,加設了一級,名為:引試。
所謂的引試,就是比試,看看你有沒有真功夫,只會耍猴和被猴耍的不能去,沒功夫就別跑去解試了,省得耽誤人家排隊……
鐵鉉傾向於照搬宋代的武舉制度,從朱允炆的安排上來看,他似乎也傾向於這類方案。
《我的治癒系遊戲》
不過在細節上總還是要調整。
《武舉法》需要明確科舉內容,錄取標準,俸祿標準,中式授官……繁瑣的很,還需要與五軍都督府對接,兵部在接下來的半年內,怕是沒好日子過了。
朱允炆忙碌完政務,便陷入沉思。
推出武舉制度,自然是有好處的,抵禦外侮、維護統一,需要這些人,鎮壓反抗、維護統治,也需要這些人。
只是,武舉選出來的人才,未必是真正的將才,真正的將才,是需要經過戰爭打出來的。
今年十月份首次開科舉,什麼時候機會成熟了,收拾安南的時候可以帶一批人去,如果能再出一個兩個張輔一樣的人才,那將是大明之幸!
即使是沒有張輔級的將才,出幾個悍勇的武將,也是不錯的。
說白了,這是一場投資。
“皇上,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德彝求見。”
雙喜低聲稟告。
朱允炆點了點頭,示意請其入殿。
戴德彝行禮後,道:“皇上,春闈考試即將發榜,殿試也將如期舉行,臣請命自二甲、三甲之中,選出六十貢士入都察院。”
朱允炆揉了揉眉頭,道:“戴愛卿,都察院前不久新增兩百餘人,這才撒至大江南北,又要六十貢士,是否有些過了?”
都察院作為監察機構,人多是有好處的,但人太多了也是個麻煩,現在主管都察院的是戴德彝,他能控得住場面,若是他日換了人,誰能控制如此大的盤子?
若監察機構成為了言官朝政攻訐的工具,一人一封奏摺,都足以將任何大臣乃至自己淹沒!
要知道,在朝廷中,誰的聲音大,誰的聲音多,那誰就佔優勢。
六部之首的吏部,總共才兩百多人,一個都察院都三百多了,再加人,都要朝四百去了,這些人可都是會說話,會寫彈章的。
處理個政敵,冤枉個好人,扶持個傀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劉基劉伯溫當年就這樣玩過,結果是朱元璋對李善長“屢屢不滿,多有呵斥”。
戴德彝一臉嚴肅地回道:“皇上,臣索要六十人,不為監察地方,只對都察院所派御史作監察,以防禦史勾結地方,懈怠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