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調整內閣,新四人組(第1/3頁)
章節報錯
監察裡面的監察?
朱允炆眯著眼看著戴德彝,這個傢伙倒有些想法,想在都察院內部設定一個監察都察院的部門,沉思少許,道:“六十人?朕可以批准,但有個條件。”
戴德彝放鬆下來,問道:“不知皇上有何指示?”
朱允炆起身走向戴德彝,道:“既然這六十人負責監察都察院御史,那就不能歸於都察院,應設定在東廠之下,對六部、內閣與朕負責,而不對都察院負責。”
戴德彝驚訝地後退一步,連忙道:“這不太合適吧?”
朱允炆嚴肅地看著戴德彝,搖了搖頭,道:“讓都察院自我監督,早晚會出問題。不若在東廠專門設定一個御史盤查司,專司御史調查之事。若發現御史與地方勾結,欺瞞朝廷,舞弊貪汙,可直報朝廷。”
戴德彝悻悻然退出武英殿,自己只是想在都察院掛一個警鐘,不成想朱允炆卻給都察院懸了一把劍,這下不好玩了……
擴大東廠,是朱允炆不得不做的事。
言官太多,關於官員的彈劾奏章不少,一天少則關涉二三人,多則十幾人。
可東廠調查一天能解決幾個事件,查明幾個真相?
東廠的人也沒有竊聽器,電子眼,探察問題也需要一點點來,全靠一些安全域性的老粗幹活,那結果只能是眼下的情況:
案牘累累!
總積壓著也不是個事,安排一些文人去幹活,效率肯定高許多。
翌日朝會。
宋晟奏言,主張對安南用兵,以顯大明煌煌天威,震懾宵小之輩,奪回被掠百姓,將安南胡氏抓至京師,殺頭了事。
戶部、兵部表態反對。
茹瑺也清楚宋晟此舉只是展示五軍都督府的態度,但此時事情還沒有到那一步,茹瑺陳言道:“胡杜授首,兩萬安南軍士覆滅,安南胡氏必會惶惶不可終日。朝廷無需動用大軍,只需遣一使臣前往,一可展示我大明天威,二可弘和平於四方,三可收回我百姓。止戈為武,方為上策。”
內閣鬱新支援安排使臣前往安南,道:“不若先遣使臣於安南,探尋安南態度,若其願歸還我大明子民,懇乞求饒,大明應有宗主國度量。若其不尊不從,一意孤行,再動大軍也不遲。”
文臣附言者眾。
朱允炆答應下來,問道:“既如此,安排誰去安南合適?”
此話一出,朝堂頓時安靜下來。
出使解決問題,自然是成本最低的法子,無外乎路費,說說話就回來了,純當一趟長途旅遊。
可問題是,旅遊的地方有點特殊,它需要出國……
萬一安南胡氏不聽話,真的一心反抗大明,撕破臉把使臣給咔嚓了,家裡老婆孩子的怎麼辦?
出國有風險,出使需謹慎。
眼看要冷場,吏部尚書蹇義出班,推薦道:“臣以為行人司譚勝受可承擔此任,其曾出使過三佛齊,去一趟安南,應不成問題。”
朱允炆微微點頭,答應道:“既如此,就由內閣擬寫敕令,問問安南胡氏意欲何為,是戰還是降,讓譚勝受早日出使。”
出使這件事,誰去並不是問題的根本,根本在於有人將敕令帶過去,表達大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