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瑺、徐輝祖等人自不會有意見,眼下京軍的訓練似乎到了某種瓶頸,引入新的訓練專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朱允炆看向茹瑺,嚴肅地說道:“廣西戰事敲了警鐘,我們就應該聽進去。軍士整訓要跟上,武將選拔也不能拖延,現命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合議,儘早推出《武舉法》,讓武舉規制確定下來,推行於全國。”

“兵部負責引試、解試、省試,朕負責殿試,今年十月開首次武舉殿試!時間雖緊張了些,但總比耽誤一年的好。”

茹瑺深吸了一口氣,皇上終於還是要推行武舉制了。

事實上,明代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便確定了科舉與武舉制度,只不過朱元璋治國“重文輕武”,武舉制度連走個形式都沒走過。

這也不怪朱元璋,明代初期嘛,優秀的武將一抓一大把,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哪個不是響噹噹的厲害人物!

用得著靠武舉去選人,開什麼玩笑!

至於洪武后期,開國武將都是死了差不多了,剩下的藍玉與一干新秀,也被朱元璋一刀送走了,這個時候的武舉制度更是沒半點用處。

就算是開了武舉的場子,估計也沒人敢去,入場券上都寫著“鬼門關”三個字,誰敢?

朱元璋不需要靠武舉來選人,但朱允炆需要啊……

他爺爺的把有經驗的武將砍了九成,當孫子的只能用武舉的辦法補窟窿。

朱允炆真的很無奈,手裡能拿出來的武將真的沒幾個,朱棣擅長的是大規模騎兵作戰,讓他去山裡打游擊打林戰,未必合適,除了朱棣,還有幾個能用的武將?

武定侯郭英在大同走不開,平安在北平更是不能動,盛庸去了大寧,瞿能盯著山海關,耿炳文在濟南,張玉與朱能又在海上……

掰著手指頭算,就只剩下了徐輝祖、宋晟、何福、鐵鉉等人,可京師需要徐輝祖與鐵鉉,何福還在造錢,宋晟也必須留在京師,一旦西北不穩,他還得回去。

歷史上大明的《武舉法》與武舉制度的真正成型,是朱祁鎮二次當皇上之後的事,可考慮到這位仁兄很可能沒機會去土木堡出差了,朱允炆索性提前辦了。

武舉制的確定,對於文官而言並不是個好訊息,茹瑺雖領兵部,卻也是文官,他自是不希望看到武官坐大。

只是朱允炆的命令不容拒絕,茹瑺只好低頭答應。

徐輝祖、宋晟與朱棣作為軍中人物,極力歡迎武舉制。

朱允炆沉思了下,說道:“武舉考試之人,以民間選才為主。至於京軍與各地衛所,便莫要過度參與武舉考試了。”

徐輝祖臉上的笑意頓時凝住,連忙道:“皇上,若如此,恐會讓軍士寒心……”

武舉武舉,軍中之人不給機會,那怎麼成?

朱允炆見徐輝祖著急,微微一笑,道:“朕只是說武舉以民間為主,軍士中可抽調部分人參與,佔比稍低,為輔。”

徐輝祖皺眉,即便是降低比例,也是對軍士的不公。

不等徐輝祖反對,朱允炆便說道:“

五軍都督府可聯合起來,每三年舉辦一次全軍大比武,選拔出百強兵王,在百強兵王中,擇最優三人充任指揮使,五人充任指揮同知,十二人充任指揮僉事,其他享千戶待遇。”

“什麼?”

茹瑺驚訝地看著朱允炆。

要知道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分屬正三品、從三品級、正四品,在衛所上,也是最高長官,如此優渥待遇,實在是令人驚訝。

徐輝祖頓時舒展開眉頭,沒想到皇上竟是如此睿智,連忙謝恩道:“臣代五軍都督府與百萬將士,謝過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策一開,軍士必踴躍訓練,他日軍兵素養與戰力必與日俱增,有如此可戰之師,大明必威震諸國!

朱允炆微微點頭,對茹瑺、鐵鉉等人警告道:“文人是我大明魂魄,軍士是我大明脊樑,沒有魂魄大明則死,沒有脊樑大明則倒!朕希望你們能明白這一點,勿行差踏錯!”

茹瑺臉色一變,這是皇上最直接的敲打,他不希望文官太過壓制武官!

面對請罪的茹瑺,朱允炆並沒在意,文武鬥一斗也是好事,免得武官太過囂張,只是鬥可以,不能把人打倒在地。

返回兵部之後,茹瑺連忙召集劉儁、古樸、盧淵等人,然後看了一樣旁邊的鐵鉉,對眾人說道:“現已近三月,春闈尚未發榜,倒是皇上給武人開了個榜。今年十月開首次武舉殿試,這意味著我們兵部需要在七個月內,完成引試、解試、省試!”

“七個月,這怎麼可能?”

劉儁當場愣住。

要知道練武的苗子他不住在秦淮河,遛個彎就到了,僅僅是傳達訊息,遠一點的便需一兩個月,這還沒算他們考試時間,引試、解試在地方進行,哪怕是走個過場,也得需要一個月吧。

一旦透過,還得入京趕考,這路上也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