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定出使人員之後,朱允炆看向內閣鬱新,道:“眼下張紞需去廣西、雲南,內閣只剩下鬱新與解縉兩位,人員偏少,事務卻頗為繁重,就在六部尚書中,選出兩人加入內閣吧。”

解縉和楊士奇等人在貢院批閱試卷,殿試之後還有得他們忙,加之內閣人員過少,容易專權,朱允炆便借張紞離開內閣的機會,擴大內閣。

此言一出,六部尚書之中各有不同心思。

誰不願入閣,享受下“丞相”的待遇?

吏部尚書蹇義自不會爭取,他剛上任吏部,不可能擢升內閣,倒是陳迪、茹瑺、黃子澄、暴昭、鄭賜等人彼此看著,似乎在商議著什麼。

鄭賜沉默許久,最終選擇了退出,作為工部第一人,大明最大的包工頭,他並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加入內閣,因為工部在今年準備興修水利,疏浚河道,這是一項大工程,也是一項事關民生的大功績。

與其入閣,統攬大局,不若做點實事。

朱允炆透過慎重考慮,命戶部尚書黃子澄、兵部尚書茹瑺進入內閣,與解縉、鬱新組成新的四人內閣。

在眾多朝臣看來,兩尚書入閣是最大的事。

但在朱允炆看來,接下來的命令更為重要:

夏元吉接替戶部尚書,鐵鉉接任兵部尚書。

在歷史上,夏元吉可以說是“大明第一管家”,其財政能力無與倫比,從農稅司的運作、管理、戶部錢糧調配等來看,他無愧於此殊榮。

將戶部交給夏元吉,是最合適的選擇。

至於鐵鉉,此人剛正不阿,清正廉潔,雖是文臣,卻有武略,將兵部交給他,也是合適的。

官職的調整,自是令人鼓舞。

黃子澄初入內閣,意氣風發,進言道:“皇上,一條鞭法、遏田產之爭國策已施行一年有餘,然仍有一些州縣並未徹底推行,臣請派出官員,盤查地方,以防地方增設稅目盤削百姓。”

朱允炆肅然應允,道:“此事可交付戶部稽查總司負責,都察院外派御史同時彙報此事,若兩者奏報對不上,該治誰的罪,便治誰的罪!”

夏元吉與戴德彝皆是面露苦色,看來都察院與戶部,都不好辦事啊,一個不小心,就很可能追責過來……

黃子澄的舉動,其實是文官集體焦慮的一種體現。

現在廣西戰事結束,韓觀、張輔名揚天下,武舉制度與全軍兵王之策,又讓“尚武”之風吹了起來,文官集體必然需要做點事出來,以“文治”壓制“武治”。

朝會結束後不久,解縉、楊士奇與董倫等人便完成了春闈會試試卷批閱,至武英殿彙報相關事宜。

楊士奇拿出一份名錄與幾份試卷,遞給一旁內侍,稟告道:“因今年春闈與元年高考時間間隔僅有數月,此番會試取士有所縮減,總計選出二百三十四人,黃榜已擬寫完畢,明日一早張貼,所點會元為江西吉安人曾棨(qi),此乃其經義文章。”

朱允炆接過之後看罷,微微讚道:“曾棨文思敏捷,文

風豁達,頗有大局,點他為會元朕無異議。除曾棨外,可還有難得一見的人才?”

人才乃是國之根本,也是朱允炆未來推行更多新政與變革的中堅力量,不可不重視。

解縉點了點頭,道:“皇上,說起人才,倒還真有幾位可堪大用。”

“哦,能贏解大才子肯定,看來此人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