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劣幣驅除良幣的問題(第2/2頁)
章節報錯
《萬古神帝》
蹇義抓住了問題,直言道:“皇上,舊版大明寶鈔之弊病並非僅存於濫無度,在臣看來,真正導致舊鈔價不如字貫的原因,是朝廷不用舊鈔。”
朱允炆微微皺眉,道:“朝廷不用舊鈔,此言何來?”
大明寶鈔是朝廷發行的,朱元璋還拿來給百官發過俸祿,怎麼能說不用舊鈔?
蹇義看向戶部黃子澄與夏元吉等人。
夏元吉走了出來,回道:“皇上,蹇尚書所言朝廷不用舊版大明寶鈔,應指的是在稅賦上,府縣雖允許大明寶鈔流通,承認其價值,但在納稅時,卻不會收取大明寶鈔,而是收取實物充抵稅銀,或收取銅錢、銀兩。”
朱允炆聽聞之後,瞭解了蹇義的意思,對其道:“既是如此,自不能重蹈覆轍,日後地方稅賦一律不準拒收新版寶鈔,為避免地方陽奉陰違,責令其解送京師時,需有一定比例的寶鈔,蹇愛卿,如此可行?”
蹇義點了點頭,又問道:“新版寶鈔發行,舊版寶鈔是否廢棄,還是允許其繼續存在?”
朱允炆驚歎於蹇義的目光與智慧,他看到了問題的關鍵在哪裡。
事實上,戶部對於新版與舊版錢鈔要不要共存也沒有統一意見。
若廢棄舊版大明寶鈔,百姓與商人手中的財產便會縮水,甚至大明寶鈔會快速貶值,直如廢紙。而中央錢莊又是以民間錢鈔兌比來回收舊鈔的,在外面都成廢紙了,拿到中央錢莊一樣是廢紙。
這意味著一刀砍了無數百姓與商人。
所以,舊版大明寶鈔還不能直接廢棄,需要讓其存在。
而舊版錢鈔與新版寶鈔並存,又會帶來很多問題,如昏鈔增多,價值貶低,百姓不知新舊哪個更好,甚至可能會拒絕新鈔,給新鈔流通帶來阻礙,繼而阻礙商業。
比如:賣蠶絲老農非要舊版寶鈔或銅錢,可商人下鄉只帶了新版寶鈔,那這生意還要不要做了?
商人怎麼辦?
回城裡拉一車銅錢,還是將新版寶鈔再兌換成舊版寶鈔?
商人給老農解釋,這是新版大明寶鈔,可老農未必會相信啊。
畢竟新版較之舊版改變太多,紙張都由大變小了,既然新、舊都流通,那他就想要大點的紙張,圖個安心……
說到底,只能存在一個版,共存兩個差異明顯版本的寶鈔,一樣有危害。
相對於戶部提出來的這些問題,朱允炆擔心的是另一個問題:
劣幣驅除良幣。
這是一個經濟學問題,指的是一個國家中,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但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低的劣幣,反而會充斥市場,而實際價值高的良幣,卻會逐漸被驅除。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人手裡有十元紙幣和十元硬幣,而硬幣較為零散、較重,攜帶也不方便,所以將硬幣作為劣幣。而在花錢買東西的時候,人會傾向於先把硬幣花出去。
於是,硬幣流入市場,而紙幣依舊在手裡。市場中的硬幣增多,紙幣減少,而這,就是劣幣驅除良幣。
同理,新版大明寶鈔與舊版大明寶鈔若同時流通,那新版大明寶鈔因為其“新”,加上製作精良,會被人收起來,存起來,轉而先花舊版大明寶鈔,而到那時候,充斥在民間的,依舊是舊版大明寶鈔。
一個錢包裡兩張錢鈔,一張皺了的,一張嶄新的,被先花掉,先進入市場的,大機率是皺了的“劣幣”。
這是個難題。
“就目前來看,直接廢除舊版大明寶鈔不合適,也太傷民,由此,暫時讓新版與舊版寶鈔共存吧,但在新版寶鈔發行之後,各地府縣必須廣貼告示於民,告知其新版寶鈔價值,引導民商接受新版寶鈔,並以新版寶鈔為主,逐漸淘汰舊版寶鈔。”
朱允炆藉助商人的力量,就是為了破除“劣幣驅除良幣”的魔咒,讓商人成為良幣的搬運工,經商到哪裡,便將良幣帶到哪裡。
蹇義見朱允炆與戶部籌備妥當,應對有策,便施禮退至一旁。
百官對於新版大明寶鈔的施行支持者眾,戶部當即擬定了文書,並下令將新版寶鈔押解至蘇州、杭州、開封、北平等地,先行試點發行新版錢鈔,並計劃在六月時推及全國。
新版大明寶鈔的發行,給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商業一時繁榮,在帶來了無數稅收的同時,也帶來了奢靡之風,靡靡之聲。
處理好朝政之後,朱允炆傳召並解縉、茹瑺、楊榮與徐輝祖,再議廣西戰事,便在幾人爭論時,顧三審突然求見。
朱允炆還以為是廣西發來了急報,連忙看去,不由一愣,皺眉道:“朝鮮靖安君李芳遠的密信?”
朝鮮的信,怎麼傳到了大明來?
顧三審連忙解釋道:“皇上,李芳遠派遣秘使欲進入大明,邊關因其沒有國王敕書不予放行,李芳遠之人便交付邊關,密傳此信於朝廷。”
朱允炆有些意外,李芳遠不是朝鮮的太上皇李成桂,也不是現任國王李芳果,他竟揹著國王偷偷遞信,所圖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