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明長城,都司新人選(第1/2頁)
章節報錯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朵顏三衛控制著東北之地,一旦朵顏三衛叛變,脫離明廷控制,居庸關、喜峰口、山海關一線便會成為前線,北方軍事壓力必然大增。
洪武十四年,徐達奉朱元璋之命,修築永平、界嶺等關,考慮到古渝關並非是扼制南北的要地,徐達選在古渝關東六十里,修築山海關。
事實上,此時的山海關、居庸關,乃至宣府、榆林、嘉峪關一線,可以說是破綻百出,根本擋不住蒙古鐵騎的入侵。
明長城工程,可以稱之為明代最大工程,沒有之一。
自明建朝,至明結束,兩百多年的時間裡,長城建設幾乎沒有停止過。
雖然明長城始建於洪武元年,朱元璋為了配合北伐,修築、修繕了一批長城城關,但明代初期的長城建設,可以說是一項“不那麼著急”的工程,工期雖然有,但大家慢慢來,寬鬆的很。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徐達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城關,四年後,調蔚、忻、崞三地民工和軍士一起,負責加固這些城關。
又過了十年,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修築永平、老龍頭長城、小河口長城。
雖然中間沒有完全停頓,但基本上並不著急。
可到了明代中期,尤其是“戰神”朱祁鎮在土木堡“一戰成名”後,大明對於長城工程的工期要求,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
原來十幾年要乾的事,現在突然壓縮到三四年來辦。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前期朱元璋生猛,修繕與修築長城,只是為了穩固大後方,北伐出征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朱棣時期也差不多。
長城嘛,就是一道自己想出去就出去的門,心情爽的時候,出去溜達溜達,欣賞下草原風光,心情不爽的時候,出去逛逛,燒幾個蒙古包,搶幾頭牛羊回來。
可明中後期,猛人少了,皇帝都被人抓走了,不對,不能說是被抓走了,而是說“北面狩獵”去了。這個時候,看心情出長城的時代不復存在。
心情爽的時候,你不能出關,心情不爽的時候,你也不能出關。
理由很簡單,就一個字:
怕。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徹底改變了大明。
以此為界限,在土木堡之前,大明是豪放的,主動的,熱烈如火的,武勳還是有地位的,可在土木堡之後,明朝開始充滿了一股子“畏懼”心理,不再那麼熱烈,反而展現出的是一個瑟瑟發抖的謹慎的大明。
自那之後,大明武勳失去了一點可憐的地位,徹底淪為配角。
大明走向了被動。
既然都被動了,自然也談不上進攻,只能防守。
而防守最好的手段,自然是修築長城,明長城真正大規模修築,就是在中後期,而中後期貪汙問題又十分嚴重,很多時候拿不出來修長城的錢,導致出現了很多“豆腐渣”工程。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超級工程,誰不想拿點回扣?
按照工程造價來算,一米長城一兩銀子,在中後期,哪個皇帝不修個幾千裡、幾百里長城的?
後世很多所謂的專家咒罵長城,指責長城,是所謂的割裂界限,根本擋不住遊牧民族的鐵騎,還耗費了無數財力、人力,毫無價值。
說這些話的專家,基本上就是“叫獸”級的了。
稍微熟悉歷史的就知道的,無論是哪個朝代,從來都沒有將長城作為抵抗遊牧大軍、不可逾越的天塹。
長城真正的作用與價值,從來都不是永絕遊牧鐵騎,而是對付遊牧民族數百人、數千人,小股流竄遊騎的騷擾、入侵,掠奪。
修築長城的偉大,就在於有了長城,關內的百姓就不用整天擔心遊牧民族肆無忌憚地來,說搶就搶,可以安心生產,安心睡覺。
為關內百姓鑄造一道堅固的門,不讓賊寇隨意入關,這就是長城建造的初衷,也是長城最偉大的地方。
然而,再好的門,也經不起幾萬人一起踹。
長城在很多時候,是頂不住大軍不計代價的進攻的,之所以很多時候敵人打不開長城城關,是因為這邊大軍剛來,那邊烽火一點,韃靼、瓦剌好不容易幹掉了一批人,大明的後續援兵到了……
遲滯敵人,換取時間,贏得集結與支援,這是長城拱衛邊疆的法寶。
可現在,朱允炆沒有這些法寶,或者說,這些法寶還沒煉成,拿著不太完整的長城,根本就擋不住朵顏三衛的入侵。
所以,朱允炆此時並不希望東北混亂,還需要朵顏三衛來看著東北的山山水水,可眼下有人勾結朵顏三衛,為其提供朝廷份額外的鹽鐵,這會削弱朝廷對朵顏三衛的控制力。
大明人是手裡有糧,心中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