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哈是手裡有鹽,心就躁動。

“皇上,臣認為,此事不失為一個機會。”

茹瑺思索了下,緩緩說道。

朱允炆看向茹瑺,平和地問道:“茹愛卿可是想借此機會,撤換了房寬?”

茹瑺凝重地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如此,房寬並無多少能力,位在都司並不合適,臣請其回京,另做安排。”

朱允炆將目光看向徐輝祖,徐輝祖贊同道:“朵顏三衛一直都想要獲得大寧的住牧權,這些年來,幸賴寧王威嚴,才沒有出什麼亂子。換言之,大寧都司雖是房寬,但真正掌控大寧與朵顏三衛的,恐怕還是寧王。”

“不若藉此機會,撤掉房寬,安排有能力之人,重新整頓大寧,收攬軍心,重塑軍威,主動與朵顏三衛接觸,削弱寧王影響,也好讓朵顏三衛長期忠於大明。”

朱允炆清楚,讓朵顏三衛長期忠誠於大明,這是一件很難的事,甚至是當下不太現實的事。但讓這個忠誠期延長,或許還是可以試一試。

“解愛卿,你如何看?”

朱允炆詢問道。

解縉自信地回道:“安全域性調查房寬出了問題,此事若真的是房寬,將其撤回京師,自是當然。若並

非是房寬,也足以說明有人在針對房寬,陷害房寬,而房寬作為都司,竟不知是誰所為,可見其能力有限。”

“無論房寬是不是有問題,他都不應該繼續留在大寧。臣附議尚書大人、府事大人之言,將房寬調回,另遣良將。”

朱允炆微微點頭,看來這個房寬真的不適合繼續留在大寧了。

忠誠是第一位的,但第二位的能力也必須要考慮在內,重用空有忠誠,毫無能力的人,會害死很多人。

“楊榮,你認為誰能接替房寬?”

朱允炆丟擲了一個敏感的問題。

大寧都司,所轄衛所眾多,兵勢威武,雖處在關外,但畢竟是正二品的都指揮史司,能補上這個缺,可以說是極大好處。

一旦從大寧都司位置上正常退下來,返回京師最少也是個侍郎,多數是尚書銜。

《萬古神帝》

若推薦對了人,被皇上選中,那被推薦的人,必然會心懷感激,日後或許會成為“政治同盟”,大家一條戰線,立足朝堂。

茹瑺、徐輝祖、解縉都看著楊榮,目光中帶著幾分羨慕。

楊榮畢竟有些年輕,面對如此重要一問,變得有些緊張,但很快便調整過來,鎮定自若地回道:“皇上,能接替房都司之人,應滿足三個條件。”

“哪三個條件?”

“其一,能文善武,善待士卒;其二,行軍經驗豐富,善於指揮騎兵作戰;其三,熟悉東北之地,能適應東北寒冬。”

解縉聽聞之後,嘴角掛笑,對朱允炆道:“皇上,楊榮所言極是,臣心中也已有人選,不若容臣寫下名字,交給皇上,看看與楊榮所想是否同為一人。”

朱允炆含笑道:“準了。”

解縉心中一喜,看向楊榮,楊榮欣然上前。

看著楊榮提筆,解縉也轉過身,開始寫下自己推薦的官員名字。

如今內閣,只有自己、張紞與鬱新三人,鬱新去了開封府,張紞能力有限,自己雖不能無視張紞,但此人早晚會離開內閣。

讓自己擔憂的,並非是鬱新、張紞,而是那些後起之秀,比如和尚姚廣孝,國子監祭酒楊士奇,還有眼下的新科狀元楊榮。

楊榮在分析安南局勢時,已出盡風頭,被皇上委以重任,進入兵部職方司,眼下又是議論軍事,自己再不表現一二,他日楊榮必風頭無兩,而內閣首輔之位,自己又能坐多久?

解縉寫下名字,退後幾步,雙喜走過,將解縉、楊榮的兩份答案摺疊好,交給了朱允炆。

誰來代替房寬,並沒有標準答案。

解縉不怕自己的答案有錯,若與楊榮所寫名字一樣,那說明兩個人想一起去了,若是不一樣,那也好說,解縉完全可以憑口舌,爭論一番。

無論哪一種結果,解縉都表現了自己的觀點、智慧,給皇上留下了印象。

朱允炆展開看了看,臉上的笑意更濃了,抬頭道:“看來你二人所見略同,解愛卿,你來說說,為何要選他為大寧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