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水關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三國孫權時期,是古秦淮河流的樞紐。

十里秦淮的“龍頭”,便是東水關。

朱元璋時期,為了控制秦淮河水位,將東水關作了改進。整個東水關為磚石結構,設定有上、中、下三層,每一層均有十一個“券”。

這裡的“券”,並不是買東西的優惠券,而是大家經常看到的“偃月洞”,類似於橋洞。

最下面一層“偃月洞”設定有水閘,可透過水閘大小來調節秦淮河水位,上面兩層,則是藏兵洞,外面設定有鐵柵欄,以加強防禦。

東水關是進出京師的水道要地,繁華已久,無數船隻停留此處,鱗次櫛比,鋪滿河面。

渡口處。

一艘中型河船靠岸,兩位年過四十,揹著木匣的中年人下船上岸。

左側之人身材中等,略有些發福,面目和藹,短小鬍子,嘴角右側長著一顆黑痣。右側之人身材修長,偏瘦,每說幾句話,總習慣性地捋下長鬍子。

“鬱兄,這便是京師金陵了啊。”

匡愚捋著長鬍須,眼神中帶著幾分期許。

鬱震抬手拍了拍並不明顯的肚腩,看著雄偉、繁華的東水關,讚道:“看來破敗已成過去,如今這世道,日益昌盛,此乃國之大幸。”

“哈哈,是極。不過災民在何處,為何我沒有看到?”

匡愚張望著,眼前似乎只有商賈、士民,並未見有破落之人。

“那裡是商賈要地,也是官府碼頭,你看那裡如何能有收穫,匡兄,前面看不到的時候,就該回頭了。”

鬱震頗有深意地說著,然後轉過身去。

匡愚也轉身看去,只見河流對岸不遠,是密密麻麻的單薄屋舍,數十縷炊煙裊裊而動,無數百姓正在官吏的引導之下,安置到屋舍之中。

“看如此多房舍,少說也有上萬人吧。”

匡愚眉頭浮出憂慮。

鬱震微微點頭,道:“匡兄,此時還想直接去國子監報備?”

匡愚搖了搖頭,看向不遠處的通濟橋,道:“雖然我等受楊祭酒邀請,至國子監授課業醫術,然災民在前,我等若是不為,豈不是連醫者仁心都失了?如此的話,有負醫者之名,走,我們去看看。”

鬱震欣然答應。

透過通濟橋,便至了對岸。

這裡名為扇骨臺,看似很好聽的名字,實則算是困頓之地,這裡的百姓以製作扇子為生,平日裡生活算不得好。

加之這裡不挨著城,周圍缺乏遮蔽樹木,夏日暴曬炎熱,冬日大風凜冽。

若不是災民入京師,扇骨臺也只是荒涼之地,隔著對岸的繁華,隱藏在黑暗之中。

可隨著無數災民進駐,扇骨臺的煙火氣逐漸升騰,一些小商小販也瞄準機會,將鋪子開在了周圍,不過多以餐點、布匹為主。

鬱震、匡愚走入一個屋舍之中,打量了下房間,雖是簡陋,好在有個床榻,風雨吹不進來,加上空間還算是大,住三四個人並不覺擁擠。

“可有人身體不適?我們二人乃是郎中。”

匡愚詢問道。

“我們這邊沒有大礙,倒是鐵牛家的孩子吐得很厲害,兩位神醫可以去看看嗎?”

年近花甲的梁伍站了起來,詢問道。

“呵呵,神醫什麼的不敢當,還請長者帶路。”

鬱震、匡愚側開身,請道。

梁伍走到院子裡,高聲喊道:“鐵牛,鐵牛,有神醫來了。”

前面房舍的草蓆簾子被撥開,壯實的鐵牛走了出來,見鬱震

、匡愚氣度不凡,頗為自信,便忙回屋裡,將兒子抱了出來,喊道:“神醫,救救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