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顏兒臉上滿是震驚,她雖是後宮之人,但也清楚南京至北平,隔著兩千多里,如此遠的距離,走過去都難,何況是修路……

“皇上,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尤有古河道可借,若是修什麼凝土路,是否可依官道而建?”

駱顏兒擔憂地問道。

朱允炆清楚駱顏兒擔憂自己會濫用民力,勞役百姓,便解釋道:“混凝土道路的修建與鋪設,曠日持久,並非一年之功。才人無需擔心,以財政養民,民力不竭,道路不止。朕打算用二十年時間,用混凝土路串聯起主要場鎮與邊防重地。”

“可這樣,豈不是耗費巨大……”

駱顏兒擔心帝國財政吃不消。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嚴肅地說道:“財政問題總會有辦法解決,就算是我們少吃幾頓飯,這路也必須修出來。”

駱顏兒看著堅定的朱允炆,莞爾道:“那臣妾便多織造一些醫用紗布,到時候換了銀子,給皇上去修路。”

朱允炆很喜歡駱顏兒的貼心。

混凝土路必須修出來,自然有“想要富,先修路”的後世思維。

路通,貨物週轉、調配的效率會提高,交易的頻次增多,成本下降,所帶來的經濟效應是巨大且深遠的。

除了經濟層面的考慮,朱允炆還看中了混凝土路的軍事價值。

古代打仗,一到暴雨天、大雪天,基本上就不能動彈了,原因在於:

行路難。

古代是有“國道”的,最早的“國道”是秦始皇時期修的,名為“馳道”,以咸陽為中心,向全國輻射,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等,就是那時候的高速公路名……

《踏星》

自秦至元,除了忙著打仗、造反、打人、被人打的朝代以外,都十分重視修路。

很多地方原本是沒有路的,修的朝代多了,也就有了路。

到了元代,疆域廣闊。

元政府一看,不管再怎麼地廣人稀,那也是自家地盤,需要安排人看著點。

於是,道路、驛站修建,成為了元朝的重要工程。

元朝陸地上設定了陸站,河邊有水站、海邊有海站,哦,東北冰凍地方路太難修了,但也設定了“狗站”。

別誤會,狗站可不是說駐守在驛站的那位是畜生,而是以狗拉車……

全國上下,超過了一千五百個驛站,而這些驛站,便是國道之上停歇、換馬、暫住之地。

元末戰爭雖然把中原都打爛了,人殺得沒幾個了,但路還是那個路,再怎麼毀,主要大路是毀不掉的。

朱元璋開創大明以後,也主張修路。

但需要說明一點的是,老朱修路是個間接性的行為,今年修修,好了,百姓累了,後年再修吧。

但無論是老秦,還是老忽,亦或是老朱,他們所修的道路,除了城中與周圍一點點是石路,其他絕大部分都是土路。

土到什麼程度,用明代人的話,那就是:

塵土積三尺,

雨雪泥沒股。

都說七尺男兒,你想想,三尺啊,泥濘的都快到腰了,這樣的路,哪裡還是路,標準的泥石流啊……

明代人雖然言語誇張,但不可否認的是,古代的路,雨雪天真的是太難走,以至於太耽誤事。

朱允炆需要混凝土路,是因為二炮局已在建設之中,未來的大炮必然需要開往邊疆。

總不能剛離開京師兩百里,前面道路泥濘,就在那歇著吧?古代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