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河道,是朱允炆一直思考的事。

南京不適合建都,那最合適的地方,便只能是北平了。

可是北平附近的產糧區太少,所產糧食根本就不夠吃的,一旦遷都,遷移過去的人口可不在少數。

那位說了,沒糧,就運糧唄,多簡單的事。

大哥,這是古代,不是你拿著兩塊錢,出門右轉一百米,去超市買一斤面就能解決肚子問題。

主產糧區,在江浙一帶。

從這裡運糧到北京,二千多里路,怎麼運?

手推車?

你試試推兩千里路有多難,有多辛苦?

再說了,推車的人也是需要吃飯的,運了三袋米,去的路上吃了一袋,到北京扔下一袋,剩下一袋子還得留車上,就指望這袋子米回去路上換點大餅吃了,全給了北平,咋活著回去?

哦,給錢也行。

啥?

一兩銀子?

坑人也不至於這樣坑的吧?

兩千里路,你就給我們一兩銀子?

欺負老實人不是?

那位也為難,你們總共就運來兩石米,你還想要多少?

兩石米,一兩銀子,就這價,總不能讓我貼本買吧。

官員苦澀,農夫苦澀,大明也苦澀。

陸路運輸短時間輸輸血還行,要是天天輸血的話,能長久也是醫學奇蹟了……

陸運搞不定,那就水運吧。

古人經常提的漕運,便是水運。

漕運用大船走,一船一船的拉糧食,載貨量高,速度快,用工少,多好。

可關鍵是:

不通。

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太通。

說起大運河,不能不提隋唐宋元。

隋煬帝被人罵了幾千年,但只憑著開鑿京杭大運河的功績,也應該給他發個獎狀。

正是因為京杭大運河的存在,才有了南方經濟中心服務於北方政治中心的格局,才有了中國大一統,南北並聯,無法切分的版圖。

隋煬帝上位後,遷都洛陽,為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同時為轉運江南物產於洛陽,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約兩千裡的“通濟渠”,通濟渠

的開通,直接溝通了黃河與淮河。

大業四年(608年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長約兩千裡的“永濟渠”,永濟渠與廣通渠貫通。

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長約八百里的“江南運河”。

至此,洛陽至杭州長達三千四百餘里的河道貫通。

唐宋時期,運河各段的名稱雖然變來變去,但總歸是起名字的愛好問題,總體上來說,大運河的主要河段、格局、走向,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加上唐宋皇帝都懶,覺得大運河能用就行,偶爾撥點款,疏浚、維護下就夠了。

但在北宋晚期,隨著宋金之間的對峙,戰亂不斷,都沒錢打仗交保護費了,哪裡還有錢去修河?

在這個時期,大運河的河道維護已然難以為繼,巷道不斷淤積,航運出現了中斷。再加上黃河數次氾濫,淮河以北的大運河河道會沖斷,一些河道更是堵塞無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