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運河不太通(第2/2頁)
章節報錯
番茄
到了元代,這些蒙古人選擇大都(北京)為首都,他們雖然是遊牧民族,可畢竟來到了中原,總不能將所有地都種上草,天天牽著羊去放牧吧?
再說了,總吃羊肉也不是個辦法,米飯多好吃,把南方的大米運過來,供應朝廷。
可運著運著,元政府發現不對勁了,總這樣運,累死人也跟不上吃的,必須重開河運。
於是在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開鑿了會通河,北接衛河,南接泗水與黃河。
元政府的開鑿運河,徹底改變了原來大運河“Y”字型的走勢,大運河自此之後,不再經過洛陽,河南與安徽北部河段被廢,大運河形成了南北直行的走勢,南北航程縮短了一千多里。
按理說,到了明代朱允炆時期,這條水路應該還是暢通的,可現實情況是真的不通暢。
根子還是出在元朝,修個河道,也不找點有水平的水利專家,隨便指派個人便算了事了。
就以會通河中的濟州河來論,其以汶河、泗水河為水源,將兩河水源引至任城,然後在任城這裡,進行南北分流。
可是任城這個地,它並不是濟州河的最高點,真正的最高點在任城北面的南旺。
就因為這個缺陷的存在,任城分水
時,總是南面河道水流多,北面河流水流少,所以北段河道又淺又堵,走走小木筏,抓條魚,洗個澡什麼的還可以,想要走大船,那是不可能的。
總不能大船到了這地,將糧食丟岸邊,又轉陸路運輸吧?
來回折騰,也不是個事。
朱允炆可以不在乎朱桂的煤能不能運到南京,卻很在乎南京的糧食能不能運到北平。
派遣朱桂去山東挖煤,順帶調查下河道狀況也是好的。
誠如馬恩慧所言,修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總需要一步步來,至少今年是不能考慮如此大動作了。
這一日,朱允炆沒有辦公,只帶著馬恩慧在京師城中逛著,直至夜幕垂落,才返回宮中。
一入後宮,馬恩慧便從一個任性調皮的女子,成為了威嚴端莊的皇后。
十天之後的一個深夜,朱允炆早已熟睡,朦朧中感覺到有動靜,惺忪地睜開眼。
馬恩慧坐在一旁,輕輕喊著:“皇上,解縉求見。”
朱允炆搖晃了下頭,皺眉道:“什麼時辰了?”
“寅時初。”
馬恩慧輕輕說著。
朱允炆坐了起來,寅時初可是凌晨三點,若不是出現了緊急事件或緊急情報,解縉絕不會驚擾自己。
“解縉可說什麼了?”
朱允炆看向不遠處的跪著太監,問道。
“回皇上,解大人說,鄭副總兵來信了。”
朱允炆聽聞之後,頓時來了精神,吩咐道:“讓他至武英殿,朕稍後便到。”
馬恩慧幫著朱允炆穿好衣裳,輕聲說道;“皇上,早去早回。”
朱允炆聽出了馬恩慧聲音中的不安,自信地說道:“皇后無需擔憂,鄭和來信,絕不會是報憂的,朕相信他。”
馬恩慧見朱允炆如此相信鄭和,便也放心下來。
武英殿。
解縉見禮之後,連忙拿出了八百里加急信件,交給太監轉呈,道:“臣深夜驚擾皇上清夢,還請皇上降罪。”
“按宮廷令,遇緊急軍情、奏報,需立即通稟,你又無錯,何罪之有?”
朱允炆接過信件,看著信封之上龍飛鳳舞的“鄭和奏報”四個字,不由沉聲道:“此乃是一封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