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鬱新、解縉、張紞,禮部尚書陳迪,翰林侍講姚廣孝分坐左右,傳閱過《國子監十大弊病》疏後,陳迪送還奏疏,道:“皇上,此奏疏對國子監弊病可謂鞭辟入裡,只不過有些觀點太過偏頗,有可取,不可取之處。”

朱允炆用手指叩了下桌案,問道:“陳尚書所言不可取之處,為何?”

陳迪肅然道:“《國子監十大弊病》疏中言及,當下國子監教授內容,僅限《四書》、《五經》及有關律令,應拓至農、商、匠、軍之領域。恕臣直言,國子監乃為朝廷選材,應與科舉考核匹配,不可擅增內容,徒加監生負累。”

“你認為,監生無需修習四書五經之外的知識?”

朱允炆輕輕問道,目光中有些失望。

陳迪直言道:“皇上,國子監監生日常已被排滿,已無時間修習其他課業。”

朱允炆微微閉上眼。

說起後世的應試考試,都是千人踩萬人踹,可誰能想象,明代科舉與官學的教育,比後世應試考試還應試數十倍!

唯科舉論,一切服務於科舉。

先說清楚,科舉就考四書五經,不可能超出這個範圍。

好了,從三歲識字開始就背這幾本書,課外讀物都是雜學,非正統的,你看它做什麼?

難道想要做一個雜人?

無數大明的讀書人,懸樑刺股,鑿壁偷光,也只不過是為了研究透這幾本書的奧秘。

如果你問他們如何救災,他們會搖頭,一問三不知。如果問他們不能完成朝廷使命怎麼辦,他們會說殺身成仁,然後找個地方自盡。

缺乏變通,迂腐至極,滿口仁德,實無一策。

這是大批讀書人的通病!

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那就是這些人幾十年都被困在了四書五經裡,思維從來都沒有開啟過。

為什麼朱允炆器重解縉?

因為解縉善於變通而且富有遠見。

為什麼朱允炆重用姚廣孝?

因為這個傢伙所學龐雜,思維活躍,點子很多。

還有方孝孺推薦的楊士奇,未來的內閣之人,朱允炆也十分重視,雖然楊士奇所學都是四書五經,但人家好歹是在江湖飄了一二十年,黑白兩道都混過,懂得變化,能解決很多問題。

可再看朝堂之上,又有多少懂得變通的人?

他們的變通,往往都是腳底下的立場變通,而不是思維的,思想的變通。

連禮部尚書這種六部高官,都看不出國子監只教育四書五經的問題,甚至反對增加其他課業,你還指望國子監的老頭子們接受?

“姚師父,你如何看?”

朱允炆睜開眼,看向姚廣孝。

姚廣孝停下了撥動佛珠的手,看向朱允炆,道:“回皇上,國子監只教導四書五經,自有其侷限。臣認為,四書五經之言,無需作聖人之言,日夜聆訊,應作輔助之言,塑人品性,明禮知信即可。可在國子監開設其他課業,以監生歷事輔國為主,取才配德,方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