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官僚養成所的弊病(第1/2頁)
章節報錯
國子監,明代最高學府。
對於國子監的建設,朱元璋未必是存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心思,實在是出於無奈。
大明以武力奪天下,總不能用武力治天下吧。
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大部分都是粗人,不認字,公文都不會寫,用他們治國,是不是太費嗓子了?
想要治國,就需要官僚,而官僚,又必須認識字,認識字的,統稱為文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朝代發展到一定時期,便會出現“文盛武衰”的現象。
人家當官拿主意的都是文人,你一個粗鄙漢子,縱殺敵有功,也抵不過文人一筆一口。
問題是,朱元璋手中的文人不多。於是,便將元朝裡面還活著的舊官僚拉了過來,這也不夠,怎麼辦,只能啟用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
可是這些讀書人也有顧慮,明初北蒙還在,朱元璋的帳篷穩不穩當都說不準,冒失地入賬聽差,萬一蒙古人再殺回來,那豈不是要被清算?
朱元璋請他們來,他們偏不來,逼得老朱發怒。
行,你們不來是吧?
不來當官,那就殺了吧,看看你來還是不來。
真的是人才匱乏到了極限,朱元璋也沒辦法,糧長都扔官僚序列了,這都不夠用,這群讀書人還給自己添堵。
走投無路,朱元璋只好一邊興科舉,一邊打造自己的新官僚。
而這個新官僚養成所,便是國子監。
國子監前身為國子學,一開始沒有校址,就在內府大本堂教學,後來朱元璋將國子學設在雞鳴山以南,於洪武十五年,改為國子監。
國子監東臨小教場,西至英靈坊,北至城坡土山,南至珍珠橋。左有龍舟山,右有雞鳴山,北有玄武湖,南有珍珠河,“延袤十里,燈火相輝”,便是對明初國子監規模之壯觀的真實寫照。
在明代初期,國子監確實培養了一批可用之才,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國子監是完善的。
朱允炆知道古代的傳統教育問題很大,尤其是明代的官學教育,問題更大。所以朱允炆選擇了徐妙錦,女子之身入國子監,本身便是對傳統官學的無聲對抗與挑戰。
徐妙錦沒有辜負朱允炆的信任,不僅在國子監站穩了腳跟,更借“國旗、國徽、國歌”的國本之事,贏得了一大批監生的支援。
經過幾個月的觀察與思考,徐妙錦完成了《國子監十大弊病》疏。
朱允炆仔細看過每一條,直至文末,回過頭再次審閱,反覆看了三次之後,才抬頭看向徐妙錦,認真地說道:“這封奏疏,當入史冊!”
徐妙錦莞爾一笑,抱著朱文奎便走向朱允炆,道:“這算是皇上哥哥的認可與稱讚麼?”
朱允炆認真地點了點頭,說道:“你為大明立了功!這國子監十大弊病,可謂是犀利至極,直指本質,日後革新,人才鼎盛,你當為首功之臣。”
徐妙錦笑容滿面,歡喜不已。
朱允炆再次低下頭看去,暗暗驚歎于徐妙錦的獨到與敏銳,收起奏疏,說道:“你且在這裡陪下皇后,朕需要與內閣、禮部商議下國子監之事。”
“臣也想去。”
徐妙錦連忙說道。
馬恩慧拉著徐妙錦,挽留道:“好不容易得空入宮,今兒哪都不準去。”
朱允炆看著徐妙錦委屈的樣子,心情大好。
武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