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和武廟(加塞)(第1/4頁)
章節報錯
這兩天看到很多人在討論武將或者文臣裡面誰比誰厲害這件事情,而且還動不動就把文武廟給抬出來扯一扯。
比如,你看看誰誰誰在武廟裡面,這最起碼是一個承認,你行你上啊。
但是在這裡面反對者又總是對這進入文武廟的人有所嫌棄。
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這些人進入武廟不是因為他們能打,是因為他們忠心。
對於這兩種說法呢,其實都不算對,但也都不是錯。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前提啊。
那就是無論首要條件是忠心還是武略,能夠進入武廟他本來就是一種承認。
換而言之,你讓邢道榮進武廟,他就是再忠心他也是扯犢子。
同樣的道理,陸康對大漢忠心不?
歸化大漢的匈奴金家對大漢忠心不?
忠心的將軍多了去了,但是這些人他不是說忠心就可以進入武廟。
首先,本身能力很強這就是一個衡量標準。
但是他的准入機制單純就是因為很厲害?
那當然也不對。
進入文廟也好,武廟也好,從來就不是誰誰誰的治理能力強,誰誰誰在戰場上很能打那麼簡單。
首先我們也要知道,武廟不等於能打,文廟不等於賢臣。
他們是有一套屬於自己以及自己那個時代的邏輯存在的。
這也就是反對者所說的不純粹了。
首先就是文廟出現的時間是比較早的,比武廟早太多了。
東晉玩衣冠南渡之後,那一代權臣名臣王導就在金陵設立了學宮,這也是為了那山河破碎,衣冠南渡的東晉好好培養人才的。
這是最開始的初衷。
然後在一次次擴建和祭祀之中,變成了後面的夫子廟改為了祭祀孔夫子。
可能孔夫子自己也沒搞明白,一個好好的學宮怎麼就莫名其妙的成為了他的祭祀之地。
然後再往後它還被擴建成為了如今咱們所瞭解的文廟。
在這個過程之中,這個原本的初心也就徹底消失不見了。
因為此時的文廟祭祀物件已經被定下來了。
囊括了先賢聖師孔子,以及他的學生,還有那些儒家門徒。
說的直白點就是。
四聖:顏回,曾參,孟子,孔伋。
還有十哲就是孔子的諸多門人,比如子貢,子由,子路這些人。
至於七十二子就是這麼多年對儒家有貢獻之人了。
所以從這四聖十哲七十二子你就能夠看出來,這文廟供奉的並不是對天下和百姓有什麼貢獻而是對儒家有所貢獻。
那麼我們就很清楚了,這文廟說到底其實就是人家儒家的自留地。
這一點也不用嫉妒,從一個誰都不待見的學術一步步混到朝廷第一官學,這儒家也算是自己走出來的了。
當然,從這裡面我們也能夠看出來為啥很多人明明感覺不太對勁兒,為啥愣是同時進入了文武兩廟。
比如....西晉名將杜預。
畢竟你看看這個名字,他一個名將,不但進入了武廟,還混到文廟裡了,這多厲害!
其實這是因為他給儒家經典《左傳》寫過註釋,而且還非常的透徹,一直沿用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