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某些人眼裡,孔子周遊列國他的確還可以是另一個模樣。

一個身高超過兩米的山東壯漢,手底下還養著三千多小弟,出門最起碼帶著七十二個對他忠心耿耿的心腹賢徒。

其中還有不少人當年就是山野出身的猛漢。

然後他帶著這些人跟你講道理,說實話要以德服人,你告訴我你聽不聽?

我想當初認為清華簡和竹書紀年之中那些事情就是真實存在的人,也應該會認為這才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真相吧。

畢竟,這才是真得所謂的符合邏輯。

當然,這並不是說某個說法才是對的,留下清華簡和竹書紀年的原因也和這個可以說是一般無二的。

因為我們需要的並不是聽從前人的安排,我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那就是需要明白自己的路是什麼,沒有一位先生是想要教出來一個小版的自己,教書育人並不是複製貼上。

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思想,在關鍵時刻不讓學生走偏是一個先生要做的事情。

那麼同樣在仕途之上不讓奸佞之輩進入,遏制不法之人佔據朝堂,這是一個科舉應該有的責任。

而王安石保證了這種責任,也沒有封鎖這裡面的道路。

只不過公平,這當然並不算公平。

這裡面還有很多很多的漏洞可以讓人鑽,沒有任何一種模式是十全十美的。

一個制度在不斷的完善這個過程,也是他慢慢走向滅亡的過程,因為當有一天你發現這個模式已經沒有可以改動的地方了。

那麼這個模式,這個制度也就說明它走到了極致,等待他的只能是消亡。

古人也並非都是蠢貨,我們看到的問題,當然他們也都看得到。

在康熙乾隆年間,那個時候的朝廷就先後提出來了這個問題,八股文著實空疏無用,實則於政事無涉。

在康熙年間更是一度將這個東西廢掉,不許科舉再利用八股文的考試方式。但是在那個時代,取消了八股文他就需要找到一種代替的東西,或者說需要將八股文出現之時的原因再次拿上來, 走另外一條可以代替它的道路。

可結果是很明顯的,康熙並沒有找到這種辦法,所以在兩年不到的時間,就只能再次將這個制度給扔上來了。

直到清末時期,我們見到了全體系的科學文化知識,八股文這才被徹底的廢棄,同時開始去接受嶄新的知識體系,直到進行到現在。

相對於隋唐時期的毫無章法,隨心所欲,八股取士你不得不說他的確是一個頗為進步的事情。

但同樣我們也要直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八股和北宋的科舉到底孰強孰弱。

這就是我們是需要活力還是需要公平。

在廣大的基本盤上,這兩者到底哪一個才更加的重要,可同樣我們也仍然要注意的事情是。

當所謂公平到達了極致,那麼我們是否就完全放棄了活力?

就比如八股取士,到底是八股害人,還是那“不變”兩個字更加的害人?

先不說這個東西本就不是十全十美,就算有這麼一個東西他是,那你一口氣兒用幾十上百年。

甚至用幾百年。

那麼他也會落伍,僵化甚至直接給你跑偏。

所以八股取士與其讓我們記住八股之害,甚於焚書,不如讓我們變成與時俱進方是王道。

另外八股文為何會一直延續下去,因為無論是明還是清,家天下的體系之下上位者對於臣子的要求也同樣是一成不變的。

其實這才是八股不變的根源。

喜歡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請大家收藏:(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