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彈劾的藝術(二)(第1/4頁)
章節報錯
“四十六歲的確是一個官員,尤其是北宋時期官員的黃金階段,這一點不要懷疑。
更加不要拿那古人平均年齡說事兒。
因為當年提出這個論據的先生呢,他是個什麼身份已經不可考了,但是能夠找到的是他一共登報發表了兩篇文章。
另一篇...他是談論網際網路的。
雖然我並不能說玩歷史的人說不得網際網路,但是一個人要兼修這兩個方面,並且要做到精深,這的確是有點難。
再者說,他也不過是說到了前朝罷了,並非是有多少的論據。
如果你真要論這個的話。
漢末有個傢伙三十六歲的時候去世了,然後人們對他的評價是英年早逝。
我想你三十六歲的時候沒了,你也不會覺得這還是英年....
因為夭折率太高,所以導致了這個所謂的平均率,如果真的要說。
古代是以六十五歲到七十歲之後,才開始又朝廷恩養。
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活到六十五了,或者活到七十了,你就可以在家領國家養老金了。
這個人數不會太多,但是也絕對沒有你想想的那麼少。
畢竟漢末時期又關於年齡的專門記載,尤其是對於老人,管寧活到了八十,他愣是沒上榜....
所以說,作為待遇還不錯的官員,四十五歲到五十歲,那絕對的當打之年。
而在這個黃金年份,包拯全部在做財政類官員,這給了他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讓他能夠明白了大宋的官場之中的官員們是怎麼玩的。
為他日後長達七年的監察御史工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和經驗。
在評書之中他是一個為民伸冤,屢破奇案的形象,但是現實之中他雖然沒有評書之中說的那麼神奇。
但也並非是捕風捉影,因為他在地方上確實是為百姓請命,擔任監察御史的時候也的確是不畏權貴。
在擔任監察和權知開封府的時候,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內官外臣,他是一個都沒放過,誰有問題那就往死里弄誰。
導致了這些人都非常懼怕包拯。
將他比喻成黃河水一樣清澈....
嗯,對,那個時候黃河水還真不渾濁,當然這話你現在聽就是罵人了。
宋史記載,包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在百姓的口中,他不是那包青天,他的外號叫做閻王老包...
娘咧,這是殺成殺了?
就是這麼一個傢伙,將滿朝文武勳貴幾乎得罪了個乾淨的人,讓他們全部都懼怕的人。
愣是成為了大宋仕林裡面的常青樹。
作為一個直言敢諫的清官難麼?當然不難。
大的有如范仲淹,王安石,小的蘇軾陸游,他們都是如此。
但是做到他這一步的那是真不容易了。
有背景的蘇軾和陸游都被折騰成狗了,范仲淹王安石也是起起落落,看看人家老包。
親爹就是一個虞部員外郎,再捯飭上去,那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了。
就這麼一個身份背景,就這麼一個性格,他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就是他的規矩,我只做我規則範圍之內的事情。
包拯無論是懲治權貴,還是彈劾朝中奸佞,甚至他噴頂頭上司宋仁宗一臉吐沫星子也罷。
那都是他在擔任監察御史亦或者是他擔任權知開封府的時候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