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儒家的諸多派系之一,公羊家必須要著重的說一說。

很多人對於公羊家並不是很瞭解,零星知道的或許也就是公羊家的九世仇,百世仇。

其實對於公羊家,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兩個字去理解。

那就是,幹他!

我一直覺得公羊家應該是將儒家的那點霸道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句最簡單的幹他,就可以說出他們的尿性。

在很久之前,《春秋》不是《春秋》,那個時候《春秋》代表的就是公羊家。

《春秋》博士就是公羊學派的專屬名詞,而那個時候的董仲舒,也同樣是公羊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

公羊學派始自戰國時的齊人公羊高,以後又長期在公羊家族中傳承,故得名公羊學派。

在他的理念之中,仁,禮雖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復仇思想。

公羊學認為誅討弒君之賊、為父報仇是作為臣子義不容辭的職責,甚至不管說時間過去了多久,都不應該忘記這份兒仇恨。

九世?

就算是過去了百世,也得復仇!

而且這個復仇的物件不僅僅是為了君主,當君主與家人出現了問題之後,哪怕是君主,也同樣得幹他!

在公羊學派看來,仇恨是一個很核心的理論,如果君主殺了你的家人,那麼你去覆滅他的國家,鞭撻他的屍體,挖掘他的祖墳,這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伍子胥的事情,在公羊學派裡是備受歡迎的。

也正因為這一點,公羊學派在漢朝可以說的上是第一等的國學,必須認可的國學。

這是為什麼?

因為匈奴!

復仇,不僅僅是臣子與君上,不僅僅是國與家,更多的是國與國,一個勢力與一個勢力之間的那種復仇。

當年的白登之圍讓漢朝丟盡了自己的臉面,也讓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軟讓和退縮。

和親,放縱,甚至供奉,這都成為了當時的一個標配。

在這種情況下,漢朝邊疆之民自然是飽受摧殘,而在太祖高皇帝劉邦去世之後,漢朝有陷入了長久的呂后執政,以及諸多混亂之中。

哪怕是經歷了文景治理,這匈奴仍然是沒有多少的收斂,打秋風成為了一個傳統的習俗。

所以在這種局面之下,公羊學派的復仇論有多大的市場,你們便可以想象了。

當然,如果還不能想象,請帶入一下某段戰爭之後的情緒。

這也就是所謂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的一個重要的地方。

有仇就得報仇!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公羊學派在後期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尤其是在漢宣帝時期。

皇權都直接下場了,主持了石渠閣會議,其本意是要統一儒家思想,甚至在明面上還是那穀梁學派勝利了。

甚至在那公羊學派的看家本事《春秋》之中還生生的新增了一個穀梁春秋?

作為前期儒家第一大派,一個所謂獨尊儒術的漢王朝,為何要這般的折騰公羊學派?

這其實就涉及到了思想改變的風氣,甚至你如果往大里面說,孟荀二人的學派,亦或者可以說是皇權和人權的交鋒。

而這一次風氣的改變,可以說直接改變了大漢的國運也不為過。

首先我們要知道董仲舒這個人,作為早期的公羊學派代表,他理應是鑑定的支援復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