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朱棣的對與錯(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種人,你要學習。
然後在這一天,他死了。
他死在了自己的寧折不屈上面,他死在了自己的剛正不阿上面,他死在了自己的敵人手中。
他只不過是說了一句真話,一句實話。
正如我們避免不了,就算是朱棣功蓋萬代,就如同他將永樂大典修成了古今第一奇書。
他仍然也改變不了他不是順位繼承。
他的靖難,也只是靖難!
這種人他不喜歡,當然不喜歡,他殺了,當然可以殺了。
那麼從方孝孺之後,大明乃至從那之後所有的文人,是不是可以不再效仿方孝孺去拖累家人。
忠孝不能兩全,既然這件事情做絕了,那麼為了家人,我個降又怎麼了?
那麼為了自己,我降個清怎麼了?
讀書人,頂天立地?
你看看那個頂天立地的人他是什麼結果?
你看看他家人那是什麼結果?
所以,不要那麼堅挺,或許還是有這麼堅挺的人,但是他終歸已經不是主流了。
崖山海戰已經失去了漢人的骨頭,而這一刀,卻也撲滅了最後的火苗。
剩下的事情,無非就是另行的火焰在死灰復燃罷了。
姚廣孝是一個精通人心的人,他也是一個善於陰謀弄險的人,他也知道朱棣的想法。
或許你可以說,他這麼做是猜測到了朱棣一定會殺了方孝孺,他只是推波助瀾,保證朱棣殺了方孝孺。
但你也可以說,朱棣這一刀,打斷了儒家的脊樑骨,打破了他們的根基。
說到底,儒家為什麼會被各大王朝所喜歡,程朱理學為什麼會被朱元璋所用。
說到底還不是那四個大字。
忠君愛國罷了!
沒了這四個字,他們還有什麼意義?
而這四個字帶來的如果只有厄運,那他們又還有什麼意義?
他的忠誠可以不牽連利益,但是他的忠誠如果換來的只有悲劇,那麼這個忠誠,還能夠保持多久的時間。
同樣,看透了這一點的讀書人,他們進化成文官集團那又有什麼可意外的。
同樣的道理,朱棣殺了方孝孺,朱祁鎮斬了于謙,那麼有著正常人思維有著正常人邏輯,有著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的官吏文臣,他們又會如何走。
這似乎並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是哪一任皇帝給了他們這個機會並不重要,是他們一定會等來這個機會,然後抓住這個機會。
這就是標杆的作用。
正如我們如今所在的網路時代。
我們可以說真小人遠勝於偽君子,可是對於我們大多數既不是真小人也不是偽君子的人來說。
他們要擔心的是偽君子成功,還是真小人成功?
效仿,雲從,人之本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