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朱棣殺了方孝孺之後,他有沒有後悔,這個應該是沒有,但是朱棣也是一個很有氣節的傢伙。

不管他是因為自己的安全感,還是為了什麼,他都做出了一件事實。

那就是他的確是個很不錯的君王。

他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比如他是因為削藩這件事情而奮起反抗的。

但是呢,他當上皇帝之後,也在幹一件事情。

那就是削藩!

明成祖即位伊始,不僅恢復了諸王的王爵,還對他們大加封賞,這個十萬錠,那個八萬錠,這是為了鞏固他的皇權。

但是等到他地位鞏固之後,他就開始撕破臉了。

遷徙邊疆要地的藩王於內地,削奪藩王的護衛,廢黜藩王為庶人!

比朱允炆這個傢伙來說,朱棣那就是狠辣多了,做事雷厲風行,又快又準。

將寧王朱權的封地由大寧遷往南昌,谷王朱橞由宣府重鎮遷到長沙,遼王朱植由廣寧重鎮遷到內地荊州,韓王朱松封地由開原遷到平涼。

代王、岷王、遼王及朱棣同母弟周王的護衛均被削奪,將他們的兵權廢了。

齊王朱榑、谷王朱橞最後還被廢為庶人,力度可以說是很大的。

同時恢復了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設立東廠,合稱廠衛,監察天下。

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並且出現了可以初步參政的司禮監雛形。

這一點其實宣宗就有點被拖累了,畢竟他爺爺當年起帶頭,太爺爺在的時候因為對唐還是有些瞭解的,所以那個時候宦官還被壓制。

但是在永樂時期,他們慢慢就已經開始放鬆了。

同樣正所謂有得必有失,朱棣的另一個說不清好壞的問題就是內閣。

大家都知道的是朱棣善戰,而去常年親自出徵,這就導致後方需要朱高熾來監國,同樣也需要有人輔佐。

而六部如果直接交給朱高熾的話,別說朱棣了,朱高熾這個胖娃娃都不敢接下來。

那麼提高內閣的實際權力,從而保證朱棣的魏文昂這並不是什麼問題。

後人出現了內閣架空皇帝,這事兒你可以在這裡刨根,但是你不能說這是朱棣的問題。

至於刑律之上,審慎用刑,復行死刑五復奏,還有恢復洪武時期的嚴苛律法,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畢竟還是那句話,朱棣不是法學教授,不是律師,不是法官,他是皇帝。

他所有的行為,無一例外都是要優先服務於一件事情,他的地位。

他為什麼常年領軍在外,去征戰塞外,他不是賤,也不是窮兵黷武,他是需要用這種辦法去保證自己的最大力量也是最大的依仗。

同樣的道理,無論是恢復他爹的嚴苛還是後期的審慎用刑,復行死刑五復奏都是為了他的皇權而服務罷了。

同時,也和勞民傷財啊,壓迫百姓啊,並沒有關係。

而真正要說的一件事情反倒是他最得意也可能是最讓朱高熾罵孃的遷都了。

明朝皇帝有氣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當然是好事,這是我們夏國人的骨氣,從私心上來說,朱棣選擇去北京定都,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只不過所有事情都是有代價的,尤其是這種遷都。

好處自然是有很多,無論是發展了這座城市,還是說穩固了他的地位,甚至是那充滿了氣節和節操的話語口號。

這當然都是好處。

壞處是什麼?

勞民傷財這就不用說了,畢竟你那是國度不是你家別墅,不能只是朝廷過去。

官員過去了,家族要不要過去?